(四)求实效,因地制宜推进落实“厕所革命”
公厕改造提升涉及范围广、问题多,不同地区特点要求“厕所革命”在实际工作因地制宜、灵活推进。北京市在实践中,全面推进老城区胡同平房区、农村平原地区、农村山区、城乡接合部地区“厕所革命”,分类试点先行,推广成熟模式,涌现了多个典型案例。
1.优化改造,提升胡同平房区如厕舒适度。核心区胡同公厕环境显著提升。胡同平房区公厕提升改造是居民翘首期盼的事情。东、西城作为核心区,在推进“厕所革命”中,结合“疏整促”、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多举措提高如厕便利度、舒适度,严格落实公厕运行管理经费,高标准实施管理维护,8座公厕试点家用标准,保持公厕温度适宜、无臭味、增设清洁池,实现了“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不脏不臭”的标准。
2.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公厕达标建设。农村平原地区成功试点真空排导污水管网建设。大兴区魏善庄李家场村,在村庄实施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通过真空排导污水管网将公厕、农户粪尿污水、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全村180户及3座公厕全部改造为真空排导厕所,同时与真空排导污水管网相连,节约了建设成本,结合村庄户厕、公厕达标改造,实现了灰水的低成本处理,黑水可结合垃圾分类进行治理,协同处理易腐垃圾,实现整体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农村山区公厕提升改造试点顺利。门头沟区在试点山区公厕提升改造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作为重要民生实事推进“厕所革命”,召开区级专题会8次,区领导带队实地调研、踏勘、拉练检查4次,开展农村地区公厕普查,规划村庄公厕布局,完善区级公厕管理办法,2018年一年完成56个村112座三类以下公厕的改造,超额完成任务。城乡接合部公厕改造取得重要进展。朝阳区结合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大力推进城乡接合部公厕改造,面对区划面积大、不达标公厕多的状况,担当作为,奋起直追,做了大量工作。加强农委、水务、规土等部门协调,做好公厕改造的水电接入、污水排放、用地等工作;加强新技术应用,根据城乡接合部地区上水水压不足、没有污水管网特点,因地制宜使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广的真空排导技术,减少用水量和污水产生量;发挥乡镇村作用,在改造中以乡镇为主体,有效调动基层积极性;坚持“一厕一设计”,统一公厕设计招标;加强农村地区公厕管护,纳入区级预算管理,确保公厕建设好有人管。截至目前,超额完成任务,改造三类以下公厕769座。牛王庙村应用真空排导技术实施公厕改造的经验被多家中央、市级媒体报道,成为应用新技术解决旱厕改造难题的典型案例。
王庙村公厕改造前后对比(作者提供)
3. 精细管理,完善公厕管理维护机制。修订发布《公共厕所运行管理规范》。规定了公厕运行的质量、服务、安全、维护、检查、台账和记录要求,统一了公厕分类建设和运行指标,规定公厕24小时开放。要求一类、二类公厕在06:00—22:00间随脏随保洁,三类公厕在07:00—21:00间巡回保洁。加强厕所日常管理,增加保洁员数量和保洁频次,逐步实现1—2座公厕配备1名保洁员。2018年,背街小巷新增93名保洁员,公厕保洁频次由30分钟巡回一次缩短至15分钟。健全公厕建设管护衔接机制。落实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健全农村公厕建设管护衔接机制,在市农业农村局统筹协调下,会同市财政等部门,指导各区落实公厕运行管理规范,足额使用环境卫生划转事项资金,保证农村公厕正常开放。推动农村公厕专业化管理。鼓励专业企业将公厕管护服务延伸到乡村,促进公厕保洁清运专业化。指导乡镇及村合理配备人员、设备、工具,促进本地村民优先就业,形成稳定的专业化管护队伍。
自2018年开展“厕所革命”以来,全市掀起了改造提升公厕品质的浪潮,建成区、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地区的公厕品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完成胡同平房区公厕品质提升500座,受到胡同居民的交口称赞,完成农村地区公厕达标改造1100座,农村地区公厕达标率从79.06%提高到92.47%,公厕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风景线,完成城乡接合部公厕改造提升610座,解决了城乡接合部一半以上公厕脏乱问题,人民群众明显感觉到北京的公厕变得更干净、更方便、更舒适了。
三、经验启示
(一)观念转变是前提
思想不重视,干事没基础。公厕提升、旱厕改造抓了多年,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建成区公厕给人印象一直是修修补补,该臭还臭、该冷还冷,公厕品质一直上不去;农村地区及城乡接合部旱厕多,脏乱差,主要是思想观念认识不到位,认为旱厕适合农村地区实际,农村地区没有村级管网,改了水冲公厕粪尿污水没地方排。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市根据建成区及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培训到社区、村干部一级,现场踏勘、技术指导相结合。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广大公厕管理干部充分解放了思想,参照自己家里的厕所环境,积极参与公厕提升改造工作。大家深刻认识到,公厕改造不是简单盖个厕所,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重在环境治理,重在精细化,怎么解决臭味问题、冬天怎么正常开放、村里怎么实现污水收集、污水怎么消纳,需要一并统筹考虑,最终实现“厕所革命”的目标。
(二)为民办实事是根本
“厕所革命”是为了人民,只有从人民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厕所革命”涉及千家万户,群众是使用者和受益者。开展“厕所革命”政府是主导,群众是顾客和考官。只有把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动起手来,变“要我改”为“我要改”,才能把这场革命进行到底。北京市开展“厕所革命”的根本还是群众满意,例如在新建公厕问题上,由群众说了算,群众哪里有诉求,哪里就有响应,积极帮群众解决如厕难题。积极开展“厕所革命”正面报道,积极引导市民文明如厕,破坏公厕设施、如厕吸烟的不文明行为显著减少。
(三)因地制宜是基本原则
北京不同区域公厕情况不尽相同,“厕所革命”不能搞“一刀切”,公厕都是一个模样,都是用一种技术,都是一个标准建设,这就大大背离了“厕所革命”的初衷。为此,北京确定了“一厕一设计、一厕一预算、一厕一评审”工作机制。建成区、农村、平原、山区、城乡接合部基础条件和需求各不相同,“厕所革命”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开展提升改造,如东城区、西城区公厕主要是背街小巷公厕如厕条件需进一步提升,平房院内许多家没有厕所,夏天热、冬天冷,出门去公厕不方便,这就是公厕服务的短板。为此,东城区、西城区试点在背街小巷安装空调,改善市民如厕条件,根据天气情况,合理控制空调温度,受到了附近居民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