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中央组织部组织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生态文明建设》图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选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攻坚克难的30个生动案例,充分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现将这30个案例予以编发,供大家学习借鉴,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引言】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批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摘要】
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对厕所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北京虽然解决了部分历史欠账,但依然存在市区背街小巷公厕硬件设施差、环境脏乱、异味突出、冬天寒冷、夏天闷热等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一些偏远村落,仍在沿用传统旱厕,既影响环境卫生,还影响居民生活,亟须进行大面积达标改造。
北京采取普查调研摸清底数、政策标准技术支撑改造、分区组织试点引路等做法,积极推动公厕提升改造。城区公厕建设,坚持“便利、卫生、耐用、美观”的原则和“节能、环保、资源循环”的工作理念,使用低位抽排和新风技术,解决公厕除臭问题;使用节能照明技术,增加了公厕亮度。部分平房区公厕安装粪尿倾倒池,方便附近居民倒马桶;有条件的公厕安装空调等设施,确保公厕温度适宜。农村公厕改造,以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组织实施农村公厕达标改造,推动农村厕所建设标准化、运行规范化。通过使用气水冲、真空排导等节水技术,解决农村、城乡接合部地区旱厕改造难题;使用低能耗加热保温技术,解决公厕冬季防冻问题,到2020年底,实现农村公厕基本达到等级标准。
【 关键词 】“厕所革命” 公厕品质提升改造 农村公厕达标改造
一、背景情况
“厕所革命”是一项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是遍布城市、乡村各个角落的国家工程,是改善厕所硬件、改变顽疾陋习的系统工程,是促进国家社会发展、国人文明进步的一场“革命”。
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厕所革命”是提升旅游业品质的务实之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像反对“四风”一样,下决心整治旅游不文明的各种顽疾陋习。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延边州调研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北京历来重视公厕建设,先后四次进行大规模公厕升级改造,增加数量,提升品质。1965年至1979年,实施胡同公厕大规模建设,将沟槽式旱厕改成沟槽水冲公厕,人工掏粪变为吸粪车抽运。改革开放后,公厕实施分类建设管理,实施“公厕收费,以厕养厕”政策。1994年开始大规模改造胡同公厕,3000座胡同公厕从四类(旱厕)改造为三类。2002年至2007年,城八区主要道路上的公厕全部改造为二类及以上公厕,取消公厕收费。2008年,启动新农村公厕建设,到2010年建成新农村公厕6522座。“十二五”时期,围绕公厕现代化建设,北京市加强公厕硬件设施建设,突出公厕节水、节能、环保、人性化的理念,改造648座旱厕,对1683座公厕加装防冻设施,第三卫生间达到1000余座,公厕等级达标率达到90%,无障碍率达到60%。
截至2017年底,北京公厕数量为20767座,保有量世界第一,城市公厕等级达标率达到96.74%、农村达到79.06%,每万人拥有公厕6.7座(不含行业公厕),超过国家每万人拥有2.3座公厕的水平,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分布4.5座公厕,符合居住区每平方公里分布3—5座公厕的国家标准。
但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对公厕的环境品质要求也随之提高。对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北京市在公厕数量总体充足的同时,依然存在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建成区胡同平房地区公厕存在硬件设施差、环境脏乱、异味突出、冬冷夏热等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与国际一流目标有差距。二是农村地区公厕设施条件差,仍有1717座传统旱厕运行管理不到位,影响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品质。三是三类以下公厕(旱厕)改造难度大,基本位于市政排水管网未覆盖地区,难以解决排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