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坚持法规引领。生活垃圾分类第一个五年实施方案一次性设计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分步实施体系。第二个五年实施方案突出系统思维,统筹治理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再生资源、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电子电器废物及报废汽车、大件垃圾和绿化园林垃圾、污泥等典型固体废物。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目录、分类收集运输规范以及分类收集设施设置标准,明确怎么分、如何运、怎样建。创新设立由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副市长共同担纲的“双组长”制立法起草小组,积极审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立法工作,今年宁波市人大将审议《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在全面系统调查和监审2014~2017年收运处理成本的基础上,开展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机制研究,将采取经济手段促进源头减量与分类。
3.坚持社会共治。强化政府推动,宁波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实体化运作,专门成立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区县(市)长负责制,建立“管行业必须管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落实属地责任。引导社区自治,成立了“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政府管理和社会参与机制研究基地”,独创性地开展社区参与制度设计,框定街道、社区居委会、物业职责安排和基于成果的考核奖励机制制度,以社区为中心发动社会组织、志愿者、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以政府采购服务形式引入社会组织、市场企业在70多个居住小区开展源头分类指导与服务,5年间采用PPP等形式筹集社会资金23亿元,建成了2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实施了厨余垃圾处理处理厂和餐厨垃圾处理厂迁建项目,总处理规模达到5800吨/日,将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宁波市镇海区分类垃圾转运站
(二)打造分类设施体系
分类设施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载体和基础,宁波市采取长期布局和过渡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共享各类固体废物处理设施,整合市场资源,初步构建了四类垃圾的利用与处理设施体系。
1.构建分类设施闭环。开展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建设,设置四类垃圾桶,通过完整设施引导市民正确分类与投放。购置148辆分类收集车,新建6座总规模为3450吨/日的分类转运站,建立有害垃圾收集日制度、“垃圾分类”+“资源回收”模式,建立健全四类垃圾相互独立的收运网络。依托现有餐厨垃圾处理厂,设置厨余垃圾处理中试线,布局建设总规模为1460吨/日的厨余垃圾处理处理厂和餐厨垃圾处理厂迁建项目,切实支撑“干湿分开”;共享再生资源、生物质焚烧、危险废物等利用与处理设施,构建相对完整的分类处理设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