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别于以往的手动或脚踏冲水马桶,现在公厕里的洗手池和蹲式厕位使用的都是独立式自动感应出水装置。“市民如厕后蹲便器自动冲水,省去手动冲水环节,减少每个市民使用厕所的时间,从而提高使用频次,缓解假日所内拥挤状况。”纵支援告诉笔者,洗手池配置该装置能有效避免人体直接接触,不但预防细菌交叉感染,还能起到节水作用。
此外,公厕的排风设施也有别于传统的吸顶式,而是借用自然通风和安装具备防臭、抑菌、净化等三合一功能的负压除臭系统,防臭效果佳,力求结束“用鼻子就能找到厕所”的历史。
59座新公厕投入使用,让很多人感受到智能化的便利,而公厕内专门增设的“第三卫生间”更是让广大市民,深深感受到城市管理者处处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第三卫生间”主要是从保护隐私角度而设,它专门方便异性人士陪同不能自理的亲属如厕以及残障人士,比如女儿协助老父亲、母亲协助小男孩儿等情况。另外,一些残障人士因隐私或方便等问题,也需要特殊的卫生间。
在火车站公厕的“第三卫生间”,笔者注意到,这里的空间要比普通家庭的卫生间大一些,有专门为儿童设计、充满童趣的迷你马桶,幼儿安全座椅,面镜等。在洗手台的一侧,还有一个可折叠的“婴儿护理台”,展开后妈妈就可以帮婴儿更换尿不湿、衣服,台面上还有安全带等防护设施。
“第三卫生间”的另外一侧还有一个相对大一些的座便器,墙上有手扶栏杆,方便行动不便的人群使用。
部分公厕内增设了休息室。
标准化——改变“重男轻女”增加女厕位
“所有改造公厕都按照‘旅游公厕’标准设计执行,几座繁华区域的公厕则达到四星级标准。同时,公共厕所更换统一名称‘公共卫生间’,英文名称为‘publictoilet’。”纵支援坦言。我市改造前的公厕除了通风采光效果不好、内部空间隐蔽性不够外,最大的问题就是女性厕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很多公厕女厕位与男厕位的比例不足1:1。而本次“公厕革命”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再 “重男轻女”,相应增加女厕蹲位,一些主干道、窗口地段人流量大的地方,比例达到3:2。
笔者拍照时发现,洗手台旁边还增设了儿童专用洗手池,台面上摆放免费洗手液和绿植,市民洗完手有烘手机可以使用。而且,在独立蹲位内依据人体体感,安装置物台和挂衣钩。
便民小设施:置物台和挂衣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