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避免垃圾围城,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是全世界关注的课题。奉贤生活垃圾的处置同样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每年近30万吨的处置量,每吨300多元的处置费,无论是对生态环境、土地资源、财政支出都是一笔沉重负担;二是市政府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列为实事项目和重点工程,要求各区县切实落实,并下达了从2011年开始每年减量5%,到2015年末减量20%的刚性指标;三是由于处置出路没有解决,出现分类但不分装,最终还是同样填埋的情况,为此饱受市民诟病和抵触,导致分类减量效果不佳。
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这些问题,把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开创性地提出垃圾干、湿分离的工作构想,以解决湿垃圾出路为导向,来推动湿垃圾末端处置项目建设,即通过对湿垃圾处置残渣资源化利用,以经济和生态效益为推手,建立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从而倒逼垃圾在源头就进行分类处理,此举在全市范围内开创了垃圾分类减量新模式。
奉贤有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现场
一、实施背景
奉贤区位于上海市南部,东与浦东新区接壤,西与金山区和松江区比邻,南临杭州湾,北与闵行区相隔黄浦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过快导入,奉贤区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与日俱增。
垃圾过量问题使得传统垃圾处理模式(填埋和焚烧)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转变观念,探索研究一套行之有效、可持续发展的垃圾处理模式已迫在眉睫。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上海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垃圾过量问题,积极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并将此分别纳入了市政府、区政府实事项目。
目前,奉贤区日产生生活垃圾约1000吨,其中菜场果蔬类垃圾约占到总量的15%。依据这一特点,奉贤区绿化市容局紧紧围绕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工作目标,率先实施湿垃圾末端处置设备(以下简称湿垃圾设备)工程建设,优化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为奉贤区垃圾分类减量创出新模式。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湿垃圾概况
奉贤区城市生活垃圾在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垃圾成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生活垃圾构成有以下变化趋势:
1.有机物增加;
2.可燃物增多;
3.可回收利用物增多;
4.可利用价值增大。
本文所说的湿垃圾主要是指易腐性的菜叶、果壳、食物残渣等有机废弃物。以奉贤区湿垃圾为例,其产生量较高,单全区48个菜场的日产生垃圾量已达105吨,加上居住区居民日常产生的厨余垃圾以及绿化垃圾等,湿垃圾产生量可观,也是目前我们需要研究解决的主要课题。
(二)存在问题
目前中国采用的垃圾处理场与资源化技术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主要采用卫生填埋、堆肥、焚烧等方法,而奉贤区也主要以填埋为主,极小部分做焚烧处理,未将有机物垃圾部分有效回收利用。这主要是由于长期养成的习惯和生活垃圾收运处的传统落后单一:长久以来居民的习惯就是将日常产生的垃圾混合投放,未形成源头干、湿分类的习惯;加上在对菜场湿垃圾、居住区厨余垃圾收运处体系中,只是将它们与其他生活垃圾一起通过压缩车混装,运送至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卫生填埋,即违背了有机物资源的回收利用的宗旨又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三、湿垃圾处置及资源利用
如何从源头上来解决湿垃圾的回收利用?如何将湿垃圾变废为宝?通过多次论证,结合奉贤区特点,在垃圾源头控制污染,通过设施设备科学转化为有机生物制肥的方式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经区、局两级领导多方调研、科学规划,自2012年起奉贤区因地制宜在全区范围内设置11套湿垃圾设备,额定容量达到日均135吨。我们采取的措施:一是就近分散,小型多样。以属地政府为单位,在相对菜场比较集中的场所设置湿垃圾设备,并合理设定额定容量;二是政策引导,规范建设。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对各区域湿垃圾设备的规划选址、环境评估、土地落实、基础建设等进行规范统计、公开招标、合理建设;三是综合处置,进出畅通。湿垃圾设备在对菜场垃圾进行综合分类处置的同时,兼顾对小区厨余垃圾及绿化垃圾等进行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