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群众环卫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群众依然认为农村环境卫生不应该与城市相比,对“脏乱差”现象习以为常;有的村民住宅距离垃圾容器稍远,怕麻烦、图省事,乱扔乱倒垃圾,随意破坏村居环境卫生;有的村民向垃圾箱(桶)倾倒垃圾时懒于掀盖,顺手将垃圾倒在旁边,形成了“内空外堆”的怪象,严重污染居住环境;有的村民认为柴草就应该堆放在房前屋后,方便取用,存在前搬后撤的现象。
(三)长效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清扫保洁方面,个别镇、村落实责任不到位,对村内道路、广场等公共部位未实行“巡回普扫”式管理,做不到随时保持干净;对村外区域保洁不及时,各类白色污染(含苹果反光膜)遍及沟边、地头,严重影响视觉美观。在垃圾收运方面,个别镇街月初垃圾运送次数较少,月末应付考核,垃圾送站次数明显增多、垃圾量明显增大,表现出严重失衡的现象;个别村居还存在垃圾清运不及时,达不到日产日清的要求,甚至还存有私设垃圾场的问题;部分村居为增加垃圾量在垃圾中掺杂泥沙,人为地增加了焚烧处理成本费用。
(四)镇村推进差异有待进一步缩小。个别镇街考核检查力度不足,奖惩措施不到位,制订的各种制度仍然停留在纸面上,造成环卫工作进展不均衡。镇级存在重样板村、轻落后村的现象,没有形成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效果;村级存在“阴阳脸、内净外脏”的现象,硬化的路面较干净、老区泥路标准低,村委广场绿化亮化、村边河套一片狼籍。
三、采取的整改措施
(一)强化集中整治。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自一月份起,市城乡环卫一体办采取“分村设档、分类督导、分批验收”的方式,全面开展村居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分5个批次对全市945个村居逐村进行验收。活动中,市级每天安排人员奔赴镇村现场讲标准、送经验、树样板,并严把验收关,坚持全市一个方案、一把尺子,不讲情面、不搞变通,做到公平公正;镇级积极想办法、亮绝招,调动村居两委班子积极性,激发全民参与的热情;村级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大动作”,对掩埋多年的陈垃圾、几代人未动过的荒草区及无人居住区、倒塌建筑物等进行了清理、修复,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提升。
(二)严格节日监管。春节期间,市城乡环卫一体办每天安排1至2人,抽查3至4个镇街驻地和部分村居的道路保洁、垃圾清运及整体卫生情况,发现问题现场督办,确保春节期间村居环境卫生管理不松劲、整治不断档,做到了街道保洁到位、垃圾清运及时,镇容村貌始终保持整洁。
(三)突击抽查暗访。3月中旬,由市委农工办牵头,对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情况进行了一次突击暗访,制作了“问题专题片”,在“全市农村环境整治暨环境管护工作研判会”上,组织三区分管负责人及各镇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等相关人员进行了观看,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研判,对村居环境卫生整治活动起到了“猛击一掌”的推动作用。
(四)狠抓考核督导。为避免“村居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一阵风,市城乡环卫一体办对通过验收的村居实行“回头看”式管理,每月初开始每个镇街抽查2-5个村居,重点加大对地埋箱围栏管护、周边卫生及镇村公路沿线、建筑垃圾管理、果园反光膜治理等方面的考核,对发现的反弹性问题加大扣分力度,对比较严重的问题予以电视曝光。市级建立了 “管理台账”,对重点村、重点问题建立表格式记录、实行销号式管理,并督导镇村进一步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结合树典型、扬正气、传递正能量活动,每月创树典型镇街1个、标杆村居2-3个,以典型带动为抓手强化宣传,提高村民的环卫意识和满意度。
四、下一步深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联管联治,保障机制长效运行。市、镇两级环卫部门要与城市执法、交通、工商、环保等有执法权力部门成立联合执法小组,经常性地开展治理活动,坚决处罚恶意倾倒垃圾、不落实“门前三包”的单位或个人,查处各类运输车辆不落实密闭化措施造成沿街遗撒的现象,将驻镇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卫生全部纳入统一管理,督导相关单位做好已经征收但还未开工建设“闲置地”的环卫保洁工作,进一步改善镇村环境面貌,并将违规现象纳入征信体系考评兑现;不断完善执法机制,扩充市、镇、村三级执法队伍和志愿者队伍,随时监督纠查破坏镇村容貌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行镇级“一竿子捅到底”模式,实行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发放工资。
(二)强化政策落实,提升全员参与积极性。市里,落实好上级有关扶持、奖励政策,想方设法调剂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按时拨付到位。对经济条件较差的镇村,予以重点倾斜,有效弥补薄弱镇和落后村经费的不足,确保镇村垃圾收集、转运工作顺利开展。镇级,重点落实镇街驻地“门前三包”制度,可联合工商、环保等部门进行综合考评,对落实效果好的经营户,在年检、广告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落实效果好的村居,在村干部工资上予以体现。村级,大力开展“庭院三包”、“卫生文明户”评选活动,落实好奖金和福利待遇等奖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