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总面积约275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及周围一些岛屿等,至2011年,香港总人口达770万。
香港是一个人口密度极高的“自由港”,现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性的金融、贸易、交通运输、信息、旅游中心,城市现代化程度较高。随着内地“自由行”政策放宽,访港游客数量骤增,因此市容及环境卫生管理的难度也非常大。
香港市容及环境卫生管理架构
香港城市管理机构涉及面广、形式多样,这些管理机构可以是政府部门、民间组织或NGO,也可以是半官半民的机构。从管理功能上划分,可以分为决策、执行、咨询及督导等层面。
1.决策层面:
香港市容及环境卫生管理的决策机构食物及卫生局是一个法定组织,下辖三署一局一所(卫生署、食环署、渔农自然护理署、医院管理局、政府化验所),其中市容环境卫生由食物及环境卫生署负责。
2.执行层面:
香港的市容及环境卫生管理的执行层是食物及环境卫生署(简称食环署)。食环署是食物及卫生局辖下的行政部门,约有11000多名公务员,350多名非公务员员工,11000多名外判员工(外判:也就是向社会、企业或个人购买服务);2012年度财政预算,该署财政支出逾52亿港币。
3.督导层面:
为了加强和改进对小贩的管理,2012年成立了小贩管理督导委员会,由食环署署长担任主席,成员由屋宇署、消防处、民政事务总署的官员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及改善对小贩的管理措施,督导地区层面的咨询及督促措施的推行,改良摊档的设计等。
4.咨询层面:
成立咨询组织是香港政府城市管理体制的一大特色,政府通过这一渠道向社会各方面征求意见和宣传解释政策,作为决策的基础。2012年起,在每个小贩区都成立了管理咨询委员会,成员包括区议员、小贩代表、地方消委会成员等各界代表。
香港法律规定,政府每项重大决策,没有经过广泛的咨询和充分论证,就不能得到批准。这就从法律的角度,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这也充分体现了香港政府的务实与民主,此举得到港人广泛而高度认同。
责权分明的管理体制
权力集中、职能清晰、责任明确、管理高效是香港城市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在食环署,每个部门、每个人职能分工十分明确,谁分工的环节出了问题,就由谁承担责任,大家都十分尽职尽责,极少出现相互推诿、互不买账的现象。食环署委派一名副署长分管环境卫生,分管四个科,其中包括三个行动科一个环境卫生行政科。环境卫生行政科是其中一个最为庞大、最为重要的科室,它担负着整个香港包括港岛和九龙两个环境卫生总区共十多个分区的市容清洁管理工作。
分区办事处是最基层的办事机构,也是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具体的“落脚点”。办事处共分为若干个组:如环境卫生组、洁净组、防止虫鼠组、小贩组、街市组。在香港,这些岗位的分工都十分细致,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环境卫生组的主要职能是:巡查持牌餐馆,确保食物卫生法规的执行;检控无牌餐馆,调查影响卫生的投诉;处理食物投诉,跟踪食物中毒,防止肠胃传染病蔓延;检查建筑现场和出租屋,确保环境卫生;销毁不宜食用的食物,教导市民与饮食从业人员懂得卫生常识;与区内居民组织保持联络,配合保护环境卫生工作。洁净组的主要职能是:负责清扫街道,收集处理垃圾和废物;定期清洗街道,清理后巷、沟渠、废纸箱、街头招贴及非法广告;推行及配合与清洁香港运动有关的各项活动;执行清洁法规,检控违规人员;清理垃圾点;管理垃圾收集站、公厕、浴室;调查有关垃圾或街道洁净方面的投诉;监督清洁承办商的工作。防止虫鼠组的主要职能是:巡视检查码头、仓库、小贩区、空置区及公共场所,处理老鼠、蚊子、苍蝇的问题并跟踪公众投诉。小贩组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各小贩自由市场、持牌流动小贩、街边的持牌小贩摊商、报纸摊档、熟食摊档,检控违例小贩;取缔无牌小贩,清理扣押货物;检控将营业范围擅自扩展到人行路的商贩,确保道路畅通无阻;处理有关非法摆卖的投诉;重整区内小贩摆卖秩序,拆除无牌小贩推摊。街市组监督检查街市清洁承包商的工作质量及完成情况。
规范科学的管理举措
1.综合贸易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香港食环署目前管理的贸易市场近百个,在进行旧城改造的同时,增加了许多大中型结合的新网点,改善购物环境,加强集市管理,取代了以前兴建大街市的做法,深受香港市民欢迎。新型的贸易市场通常设在具有多种用途的市政大厦的低层,市场内除了售卖肉类、水果、粮食和熟食以外,还出售衣物等其他家庭用品,种类繁多。对商贩乱摆卖实行科学管理,将商贩牌照资料和犯罪记录存入电脑。坚决将小贩的摆卖活动局限于不妨碍环境和车辆行人交通的地方。为了彻底解决市场通道阻塞和非法乱摆卖的问题,食环署严格执行“黄线计划”,这个计划就是在每个档位前划上一条黄线,商贩不能将货物放在黄线以外,确保档位之间最少留有一米间距作行人通道。商贩管理工作由食环署专属的小贩管理队进行执法,为了提高执法效率,食环署不定期与警方联合行动,维护市场秩序,拘捕不法商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