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三批试点城市的公布,目前我国已有66个城市成为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1〕1111号)精神,中央财政将安排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试点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行业发展报告(2012)》预测,我国餐厨垃圾处理的发展前景被看好。但餐厨垃圾处理在技术路线选择、收运模式完善、资源化产品出路等方面一直存在争议。如何让餐厨垃圾处理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任连海。
就地分散处理破解“收集难”
任连海介绍,餐厨垃圾一般集中于大型餐饮单位、机关及大专院校食堂,就地分散处理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收集难”的问题。以北京市为例,2012年9月,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与市财政局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广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项目指导意见》,其中指出,鼓励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每日就餐人员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党政机关、大专院校、国有企事业单位和营业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具备条件的大型餐饮企业及餐饮服务集中的街区,均可自建餐厨垃圾处理设施。餐馆等企业建设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项目,由区县市政市容委负责提供设备,市级财政按照定额标准分期给予补助。市级补助资金分两次拨付各区县财政局,第一次在区县市政市容委组织项目验收,并经市市政市容委审核后,按市级补助资金的70%拨付市级补助资金;第二次在设备正常运行1年后,拨付其余市级补助资金。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设备投资由政府“埋单”,用户就有了使用的积极性。
据介绍,就地处理设施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好氧堆肥的生化处理设施,二是以减量为目的的“消化式”处理设施。后者更多关注减量化效果,通过粉碎、搅拌、脱水等工序将餐厨垃圾就地“消化”,对于产成物的用途不做太多要求。
集中处理要考虑技术路线选择
随着我国对“地沟油”专项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对餐厨垃圾单独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呼声日涨。201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将餐厨垃圾处理纳入城市创建评比考核。
目前,我国在建、待建的餐厨垃圾集中处理工程的技术路线以厌氧发酵为主流,但由于我国餐厨垃圾杂质率高(包括盘子、塑料废弃餐具、酒瓶、筷子及其他非营养物)、特性复杂(含水高、油脂盐分含量高),给集中处理设施的稳定运行造成困难。以微生物高温发酵、小型生化处理为代表的现代堆肥技术也日渐活跃。任连海认为,较佳的技术路线为:先对餐厨垃圾的固、液(水)、油进行分离,再分别根据当地情况寻找价值最高的处理出路加以资源化利用,做到各得其所、物尽其用。
餐厨垃圾中的固体物,又分为杂质(塑料、陶瓷、玻璃)和营养物,杂质脱水后可填埋或焚烧处理,营养物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或微小动物养殖制成高级蛋白产品加以高附加利用。餐厨垃圾脱出的水分为高浓有机废液,可以利用厌氧发酵产沼。废油脂可以做一些化工产品。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静脉产业园的餐厨垃圾处理就是按照这样一个处置思路开展的。
任连海认为,技术路线的选择应只是一种手段,而不应成为最终目的。对技术路线的选择还要考虑各地自身的地理条件和产业发展状况。比如在一个荒漠化严重而天然气资源又非常丰富的地域,以厌氧发酵产沼的技术路线选择就有待考量。这样的一个地区以好氧堆肥获得的产品作为土壤改良剂,也许是该地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更为明智的选择。
“治废创利”、“以利治废”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在2012年4月发布的《“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推动设区城市餐厨垃圾的分类收运和处理,力争达到3万吨/日的处理能力。鼓励使用餐厨垃圾生产油脂、沼气、有机肥、饲料等,鼓励餐厨垃圾与其他有机可降解垃圾联合处理。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我国各地在建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可谓风起云涌。那么,在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任连海认为,没有持续的处理费出处的处置设施建设方案不可取。因为没有持续的处理费出处势必影响餐厨垃圾处理设施的可持续运转。实际上,最理想的模式还是由垃圾产生单位缴纳排污费用以弥补餐厨垃圾处理费,但目前阶段向餐饮单位收费条件尚不成熟,所以需要政府埋单或运营单位“治废创利”,然后再“以利治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