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突出公众参与。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置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动。立法时可以要求政府通过媒体宣传、组织等相关活动和方式加大对公众的教育,提高公众对电子废弃物适当处置的意识,引导和鼓励消费者优先选购环境友好型电子产品,通过市场的力量推动生产者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要依法引导、鼓励公众和专家开展技术革新等科研活动,为电子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降低电子废弃物的处理成本、开发高效节能、环保的电子产品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德国电子电气法》规定生产商有义务回收处理电子电气设备[N].中国贸易报,2006-02-09.
[2]冷罗生.日本公害诉讼理论与案例评析[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 353.
[3]日本迈向循环型社会[N].人民日报,2002-04-18.
[4]吕静.生产者延伸责任及国外相关立法综述[J].中国发展,2007(1):45.
[5]吴月辉.环保组织指责美国向亚洲倾倒电子产品垃圾[N].新华社洛杉矶电,2002-02-25.
[6]曾延光.美国各州电子废弃物回收立法的最新进展[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9(7):26.
[7]何京.国外电子垃圾处理政策及动态[J].环境教育,2005(3):61.
[8] 外川健一.日本における使用済み製品の拡大生産者責任制度の特質家電4品目と自動車を対象に[J].経済学研究,2003(6):69.
[9]电子废弃物循环体系的实现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外电子废弃物循环体系的立法比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67.
[10] 宋志国.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中的责任分担[J].政治与法律,2008(1):84.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