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风水理论中关于选址要素的科学阐述,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风水选址和垃圾填埋场选址的共通与不同之处,并根据风水理论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提出了在填埋场选址过程中,应该融入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整体系统;以人为本,和谐构建等原则。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风水理论;选址;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644(2008)01-0116-04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置的最主要方式是填埋,约占全部处置量的70%以上,而且全国668个城市中已有2/3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因此,在填埋场的建设中,除了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填埋场之外,其选址的正确与否,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风水理论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是我们祖先利用原始的朴素自然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对利用和改造自然经验的理解和解释,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尽管风水理论掺杂了许多迷信的色彩,但是它是古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而成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其基本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环境模式,这种模式除人文的要素(如隐喻、象征和防御等)影响之外,主要强调小环境内部各种综合环境要素(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生态、社会等)的相互协调,以达到所谓“气场”的统一[1]。这些方面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和填埋场选址中很多原理不谋而合。而且面对西方科学以人为中心的机械主义和资源经济的缺陷,风水理论显现出了更多深层次的生态价值,对填埋场选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自然环境要素
1.1地形地貌
就理想风水地形而言,一般是:北面要有高大的山体作为依靠和挡护,东西两翼要有合的山岭作为护卫,中间地形平坦开阔,远有低山朝拱,形成一个东、北、西三面围绕,南面地形相对宽敞开阔的地形环境,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如图1所示。
图1人居环境理想风水模式
因此,在丘陵地区填埋场的选址中,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原则,把凡在地貌上呈现三面山岗环绕,其内有一朝敞开方向伸展的盆地,或山谷呈“V”或“U”型等地形形态作为优选场址[2]。这是因为上述盆地或沟谷地形所特有的良好封闭性,使施工和运营产生的噪声、风扬物和异味等被山岗所阻隔,难以扩散出去,有利于降低上述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该类盆地和沟谷能为填埋场提供较大的填埋空间,以延长填埋场使用年限,如图2所示。
图2典型垃圾填埋场平面、剖面图
由上可知,风水理论主要是从居所的采光、季风、防御上考虑,侧重于由地貌条件决定和影响的,当地适合人居住的小气候条件,并进而影响到区域内的植被乃至整个景观生态的构成,强调要“背依青山,面临流水,坐北朝南”,这样既有生产生活之便,又享生态环境之利。而在填埋场选址中,则更重视所选场址的容积和污染物的扩散防治,无需考虑居住条件,对其间的小气候状况没有过多要求。虽然二者有所区别,但是风水选址在地形地貌上的选择却能同时满足二者的需求。
1.2气候条件
气候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中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北纬23°26’)以北,是典型的东亚季风区,而且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因此风水选址中以坐北朝南方位来调节。地势低平的马蹄形凹地便于采光,同时夏季南来的凉风可畅通进入,而冬季北来的寒风则被北面高山阻挡。
由上可知,在填埋场选址中,我们可以借鉴风水选址中的方法,考虑季风和光照的因素,把场址选在位于夏季主导风向下风向,这样可以减少填埋场气体收集后燃烧排空和可能产生的异味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选择坐北朝南的马蹄形凹地,这样不但扩大太阳辐射面积,增加填埋场渗滤液的蒸发量,减少渗滤液处理负荷,而且北侧高山还可以阻挡冬季西伯利亚寒风,不让填埋场污染气体吹向居民区。
虽然风水和填埋场选址都考虑“避恶风”,但是其目的和采取的措施均有所不同。风水中避的是影响人居环境的寒风、劲风、高压风和涡风,因此在宏观上,通过选择高大山体作遮蔽,遮挡北来的寒风;在微观上,采取如宅门与内门不正对、设置照壁和屏风等措施,或者选择不同的坐向和坡向来避免高压风和涡风,也可让夏季凉风更通畅。则在填埋场选址中,为了减少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居民以及工作人员的影响,在宏观上选择长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微观上进行平面布置的调节。同时,在风水中,阳宅追求“向阳”,阴宅追求“背阴”,而填埋场选址却对光照无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