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符合缴费条件的人员,我们采取分三步的方式予以解决。第一步,一次性补缴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两年保险金428万余元,人社部门视为启动,这两年除个人补缴的近123万元,单位承担部分市财政一次性拨付230万元、环卫处自筹75万元。第二步,以往认定的工龄补缴情况按照“退一补一”的原则,在今后每年办理退休时逐个补缴(单位承担部分市财政全额负担,个人部分据实补缴)。第三步,从2011年1月开始,每月正常缴纳,单位承担部分市财政全部承担,个人部分据实缴纳。至此,滕州环卫一线工人(临时工)老有所养的问题通过缴纳养老保险、离岗休息补助金政策两种方式全部予以解决。
4、多措并举,进一步完善保洁工人其他保障措施。一是为在岗临时工全部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年人均80元,年支付7万元左右。二是为在岗女职工办理了市总工会设立的每人每年36元的特殊疾病互助保险。三是在城管局各分局、中队和垃圾中转站、有关单位设立环卫工人“歇脚点”20余处。四是加大机扫、洗扫和道路洒水力度,目前机扫率已达30%以上,减轻了一线职工的劳动强度。五是每年定期发放保洁服、雨衣等劳保物品;夏季发放绿豆白糖等防暑物品。六是在全体保洁员服装上加装警示反光条,提高工人凌晨和夜间工作的安全性,把对环卫工人的关怀体现在每一处细节上。
5、加大投入,减轻环卫工人劳动强度。2010年,投资800余万元建设了6座垃圾压缩中转站,今年还将新建4座,垃圾收集站点布局更加合理;投资400万元,新建20座公厕;投资700余万元新增了20部环卫专用车辆和设施;投资10万余元购置了100辆新型环保三轮保洁车;对善国路、北辛路等城区主干道实行了每天4次机械化清扫,对龙泉路、鲁班大道等城区主干道实行一年三季每天7次洒水,对善国路等主要道路利用机动收集车上门收集垃圾。这些设施设备的使用和精细化保洁措施的实施,极大地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二、环卫工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近年来,由于不断提高工资待遇,广大一线职工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工作的积极性、出勤率、保洁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城区的环境卫生水平逐渐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好评。特别是自去年政府机构改革后,环卫处由原来隶属于住建局整建制划归城市管理局管理,通过机构改革,不仅有效解决了环卫保洁、管理与处罚的脱节问题,实现“事前管理”与“事后管理”的有机结合。一是全力实施了道路精细化保洁。通过实施“水洗路面、机械清扫、洒水降尘”三位一体的保洁方式、主要道路定时定点上门收集垃圾、撤销部分主要道路沿路垃圾桶、保洁员不间断巡回捡拾垃圾等措施,城区环境卫生质量显著提高。二是强力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仅去年就建设并投入使用了5座垃圾压缩中转站,超额完成全年垃圾中转站建设任务150%,20座公厕建设任务也如期完成。连续三年实行百座公厕旱改水、百座公厕新建改建工程,所有公厕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购置9部垃圾压缩清运车,全面实现了生活垃圾压缩化、密闭化运输。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投资9850万元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一期工程运营良好,基本达到了卫生填埋的工艺处理标准,目前二期续建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三是依法规范渣土清运处置行为。通过规范审批流程、强化执法保障、昼夜不间断巡回执法检查、加大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等措施,城区私拉乱运、沿途抛撒、无证清运处置、驶入禁行路段等行为明显减少,城区空气质量和卫生状况明显好转。四是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机制。结合环卫工作实际,制定了绩效等级化考核细则,明确了各岗位工作人员和工作流程的具体考核办法,彻底解决了监督缺位、管理空白等问题。五是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按照省住建厅关于环境卫生城乡管理一体化的部署和生活垃圾“村定点收集、镇集中清运、市统一处理”的要求,我们积极与各镇、街道办事处进行工作衔接,目前,共有17个镇街全部设立了环卫所,对镇驻地主要道路实施日常化保洁管理,并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行生活垃圾有偿代运。六是切实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在200余名正式在编人员中推行了准军事化管理,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执行力,因此立说立行、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能力明显增强,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通过以上真心实意的关心一线工人、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强监督考核等卓有成效的措施,环卫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突破,城区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提升,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市民的普遍赞誉。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