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看我国的垃圾处理和运营模式,不仅投资体制不顺,设施监管不到位,各自承担的职责也不明确,工作人员性质也不稳定,这就给垃圾处理留下了先天性不足的硬伤。上世纪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变得炙手可热,BOT(建设运营移交)、TOT(移交运营移交)模式成了竞相采用的方法。这些市场化的建设运营模式有效解决了政府在资金紧张、运营无经验等方面问题,但是企业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天性,如果监管不到位,甚至失控或留下空白地带,也给许多基础设施的运营不稳定埋下了伏笔。
“首先是法律的缺失。在这样的背景下,让企业以良心担负起垃圾处理的社会责任,显然是有风险的。”人们这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在国内,一些BOT垃圾处理设施因为缺乏严格监管,不达标排放屡屡发生,也增加了公众的忧虑。“我从来都不反对垃圾焚烧,我也知道从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们担心的就是监管问题。”这也是公众对政府部门的期待。
目前,北京已经明确将垃圾处理定位于公益事业,要发挥其公益特性,政府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增加投入、强化监管,以政府的公信力消除公众对垃圾焚烧的忧虑。这正是我们各级政府需要做的,必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从这一点说,思变决定求变。处理垃圾堆山、围城、堵村、塞河的窘况已迫在眉睫,求变突围的关键两条,一是公益性;二是公务性。前者要求把垃圾处理当作社会公益事业来办,后者则要痛下决心削减我国日益庞大的公务员和事业附属编制,腾出公务员岗位来。思变的决心,决定求变的效果。中国已到了壮士断腕的时候了!
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尽管现在我们不少城市都有分类垃圾箱,但市民并未严格分类投放。即使居民投放分类了,市政部门的运输、处理过程却未分类而是“一锅烩”,结果使垃圾分类徒有其名。要解决目前的垃圾之困,除了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养成良好习惯外,政府应向日本学习,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理顺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在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理上下些真功夫,细化措施,加强监管,以破解垃圾围城之困,从而达到减量、环保之长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