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上海市政府也对垃圾处理进行总体规划。到2005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形成回收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多种利用与处置方式合理配置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系统。
但是,很多小区垃圾分类率达不到80%,即使有些居民在家从垃圾源头进了分类,但是到社区垃圾集中处却仍然是没有分类运送,不分类运送的垃圾里有着大量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填埋、焚烧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城市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约1公斤垃圾,每年总共产生约440公斤。统计显示,目前中国90%以上的城市垃圾无法处理,只能堆放和填埋,每年因垃圾造成的资源损失价值在250亿元至300亿元人民币,如果采用分类收集处理,实现垃圾资源化,每年可以创造的产值至少在2500亿元以上。
2.2源头处理谁买单
北京市日产生活垃圾总量达1.84万吨。每运一吨垃圾,从垃圾中转站到垃圾堆放场至少得花一百多元人民币。一年光运这些垃圾就得耗去6亿多元的市财政收入,其中还不包括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费用(每吨100元左右)。
为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上海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通知》,在全市大力推广在居住小区、大厦、工业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但现在大部分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不甚理想。其主要原因是:
(1)缺乏对居民环境意识和分类知识的教育培训,以及必要的管理措施,居民分类意识较低。
(2)政府虽然对小区物业垃圾清运给予了一定的补偿,但运转成本需物业负担,而物业收费中又不包含此项收费,所以部分物业公司不愿承担此项费用。实现不了垃圾的减量化和降低垃圾在运输、中转过程中的污染。
2.3配套机制不合理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居民有良好的环境意识和习惯,还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在垃圾分类较好的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挪威等国,政府对实施垃圾分类都有着法律的强有力保障和完整的配套机制。
我国目前从事废品回收的个体人员众多,城乡结合部存在许多非法的垃圾积存点,既影响市容卫生,又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垃圾回收的管理机制急需加强。
3消减垃圾,推广垃圾分类
3.1“源头消减”,垃圾分类
“源头消减”,不仅包括净菜进城,限制消费性包装,循环利用包装物,还包括建立完善废品回收系统,鼓励生产环节节省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垃圾分类收集,垃圾计量收费等。对垃圾排放大户实施惩罚性收费,对电池、灯管和包装等生产企业征收处理费等。
不少环卫专家提出,“在城市是垃圾、在农村是肥料”的菜场废料应尽可能地留在农村,最好的办法就是“净菜进城”。同时在城郊蔬菜批发市场设立垃圾处理设施设备。
城市垃圾的源头是每个家庭,垃圾分类回收是减少垃圾的基础。源头分类是提高垃圾利用率势在必行的举措。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垃圾分类已经执行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3.2运用传媒手段呼吁垃圾分类,把宣传与建立试点的工作结合起来
急需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媒播放公益广告,张贴宣传画呼吁垃圾分类。建立一个垃圾分类试验区,对该社区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如讲演、漫画、送宣传材料、提供咨询等形式,使该社区的垃圾回收系统正式开始运行,见成效见数据,进而进一步推广。
尤其在垃圾细化分类后,所设计的垃圾桶上,应对分类的物品种类做尽可能详尽的说明,使市民很容易的可以了解到垃圾分类的方法。另外,可以规定生产厂商,在商品上印刷垃圾分类后所属的具体分类项(每一分类项有特殊的标志)。
3.3打造垃圾处理“产业链”
要向社会开放垃圾处理产业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一个企业管理、政府监督、法律保障的公平竞争平台,将垃圾的收集、分拣、回收、储运、处理、再生利用、产品经营等一体化,形成一个产业链,实现互动式发展。
由于长期以来垃圾分类的清运还难以由政府完成,其实,政府还可以联络一些回收企业来支持公民的垃圾分类的行动。帮助这些企业联络社区,并就清运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向政府部门反映,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搭起桥梁,交流信息,推广并协助组织垃圾源头减量处理工作的开展,不断探索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分类垃圾回收处理的新途径。
如:日本许多大型超市都安装生活垃圾分解设备,用于分解超市产生的菜叶鱼骨。并把产生的有机废物免费分给市民做肥料。超市都设有包装纸(箱)、瓶的回收处。垃圾回收点设有回收干电池、纽扣电池的盒子;电器店设有回收电池的专柜,回收手机计算机电池等各种电池(中国电池年产量180多亿只,回收率却不到2%)。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