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地形改造——限制条件下的艺术探索
垃圾堆体整形是封场改造的主体工程。在本项目中垃圾堆体的整形面临众多限制条件。为保证堆体边坡的稳定,坡度不能大于1:3,且必须在一定高度设围绕整个场地的水平平台。规划路网横穿现有堆体,垃圾填埋场西南的部分建筑垃圾已经处于规划红线之外,必须结合整形工程实施垃圾的转运重填。这就要求在红线内尽量多地安排堆体库容从而保证新的堆体能够容纳所有的现状垃圾,避免垃圾外运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场地东北角规划有一处集中的社会停车场,停车场的占地减少了垃圾堆体的底盘面积,给整形设计带来难题。
参考国外的案例,在这种尺度下处理垃圾堆体,风景园林师多以大地艺术的手法加以操作。在满足各种限制条件要求的前提下,运用大地艺术的形式创造适宜场地功能要求的空间,塑造独具个性的视觉景观形象,成为解决本方案垃圾堆体整形设计问题的思路。
图5垃圾堆体整形方案高程分析图
在此思路指导下形成的堆体整形方案可以分为4个部分(图5)。第一,堆体东北部端头,以类圆锥体几何形式整形,顶端为整个堆体最高点,相对高程26m,坡度为1:3的等坡,坡脚部分略为放缓。第二,堆体西北面向规划居住区的部分。由于是人流主要来向,在此界面上结合游园步道,坡度放缓,平均在1:5左右,并且采用系列微地形增加景观层次,形成较好的视觉效果。第三,堆体东南部面向污水处理厂的部分。该部分位于人流主要来向的北面,正对污水处理厂,不宜游览,所以以严整的几何形式进行堆体整形,以尽量扩大垃圾库容。第四,西南部脱离于垃圾堆体主体的部分。此处的小地形位于主入口区,由建筑垃圾堆填而成,最大相对高程为5m。此地形可以理解为主山山势的延续,呼应主体堆体,是入园主入口空间序列的开端。
相对于以往的封场处置工程,在此次改造方案中堆体的整形不仅要满足工程安全的要求,更要从造景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操作,用园林景观的审美标准来评判垃圾堆体的整形效果。垃圾堆体在满足限制条件要求下的艺术化整形,是将垃圾堆改造成城市公园的基础。
3.3表层改造——风景园林思维在环境工程中的创新
封场处置完成后,整个垃圾堆体会由最终覆盖层封埋。从环境学科的视角理解,最终覆盖层自下而上由导气层、压实黏土层、隔离层、排水层、保护层和种植土层构成。在隔离层上下形成2个彼此隔绝的部分,隔离层以上是植物生长、景观恢复的场所;隔离层以下是垃圾降解、各种生化反应发生的场所。
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来理解,垃圾封场的最终覆盖层不仅是垃圾堆的上表层,也是园林化改造的依托。植物的生长、道路和场地的构筑、景观小品的布置以及游人的活动都以这个表层为场地。一些位于隔离层以下却出露于地表在隔离层以上仍然可视的垃圾处理设施在此界面上提供了体现场地特色的视觉符号。
在本方案中,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出发,对最终覆盖层的传统做法进行了一定的变化。改变以往将种植土层仅仅作为封场表层的认识,综合堆体整体形态和表层景观设计,将种植土层作为形成园林空间的物质要素进行经营,并为配合植物景观的营造,在不同的地表位置设计不同厚度和形态的种植土层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在这种变化后,封场最终覆盖层一经完成,园林景观的空间结构也随之完成。
3.4设施建设——环境功能与景观外貌的结合
规范化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基本组成应包括地下防渗系统、封场覆盖系统、雨水及地下水导排系统、渗沥液导排处理系统、填埋气收集处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表层绿化系统等组成部分[3](图6)。各个系统都是由诸多环境工程设施所组成。景观改造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它们可作为形成环境特征的景观要素加以利用。对这些设施的组织、布局、处理直接影响到景观结构的形成、景观分区的布局以及景观小品的形象。
图6规范化垃圾卫生填埋场基本组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