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识别环境影响因素,构筑环境承载力分析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值,计算出区域环境承载力及承载水平,给出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剩余率,从而在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后,定量地计算出对规划的综合评价即综合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提供量化依据。
关键词:环境承载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层次分析法
1引言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科学、客观、公正、综合地考虑所拟议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和预防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环境承载力分析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评价方法之一[1]。环境承载力评价,就是要在一定的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环境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对环境可支撑的人口、经济规模和容纳污染物的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评价,确定各区域的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多偏重于对点的控制,缺乏对区域环境总体承载能力评估环节,无从确定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与建设项目相比,政府的一些政策和规划对环境影响范围更广、历时更久,而且影响发生之后更难处置,累计环境影响更为突出。环境承载力分析以识别限制因子作为出发点,用模型描述各限制因子所允许的最大行动水平,最后综合各限制因子,得出最终的承载力,尤其适用于累计影响评价[2]。因此,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承载力分析较为有效可行。本文尝试应用环境影响因素构筑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计算出综合环境承载力剩余率,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提供综合性的定量数据作为依据。
2环境承载力及相关概念
2.1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因此,环境承载力的量化可以从环境系统状态的量化入手。环境承载力不仅与环境系统本身的结构、运动状态有关,还与外界的输入输出有关。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模型至少存在3个自变量:时间(T)、空间(S)和人类经济行为的规模和方向(B),即:
ECC=f(T,S,B) (1)
目前还很难找到直接计算承载力的函数表达式。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采用建立指标体系的方式来计算区域的环境承载力。这一指标体系由一组相互联系、相互独立并能采用量化手段进行定量化表述的区域环境系统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因子所构成。这些指标的实际值描述了区域在某一时期的环境承载量,而其实际理论上的阈值则是所定义的环境承载力。
2.2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
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某一时期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在该状态下的取值与各项指标理想状态下阈值的差值与其阈值的比值。计量模型:
对于发展类指标:
式(2)~式(3)中:Pi为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某一指标的相对剩余率,Xi为指标体系中的变量(发展变量和限制变量)的实际承载量ECQ,Xi0为指标体系中的变量(发展变量和限制变量)的阈值ECC。
2.3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
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是从区域环境系统的整体性来反映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变化,定义:
式(4)中,P为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剩余率,Pi为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某一指标的相对剩余率,Wi为指标权重。
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反映了区域实际环境承载量与其理论上的环境承载力之间的量值关系。当某一环境要素的相对剩余率大于0.0时,说明该要素的承载量尚未超过其可容纳的承载力范围;反之,则说明该要素的实际承载量已超过其允许的承载力限度,有可能引发相关的环境问题。而区域的综合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则从区域人-地系统的整体性角度出发,衡量了区域内多要素综合环境承载量与综合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当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小于0.0时,说明区域环境承载力已超载,需采取措施降低区域的环境承载量或提高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否则将导致区域的发展趋向不可持续。因此,通过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的计算,可以判断出区域环境承载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匹配程度,有助于弄清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与区域环境整体的协调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