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构建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影响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因素;二是社会经济因素。因此,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从宏观角度进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方面的环境影响识别,也正是构建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第一步。
3.1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环境承载力主要受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容量、环境自净能力、流域(区域)资源量、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人类生活水平及人口规模、政策、法规、规划等因素影响。建立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反映或者说表征出区域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相互间协调程度。将区域环境承载力(目标层)分解为区域自然环境承载力和人文环境承载力2个二级层次;在二级层次下又分解出自然资源总量、自然资源质量、经济发展状况、生活质量、基础设施承载状况5个指标构成的三级层次;最后在三级层次之下选择若干个量化的具体指标构成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第四级指标层。某开发区环境承载力四级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
图1某开发区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
3.2区域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指标的筛选
按照区域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发展规划、阶段目标和环境保护规划,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调查主要敏感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资源和环境质量现状,分析现有环境问题和发展趋势,识别规划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两方面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并根据环境影响因素确定评价指标。表1为某开发区的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指标表。图1与表1对照表明,环境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与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完全对应。
3.3环境承载力分析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环境承载力评价通过对水环境指标和大气环境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社会经济等各子系统指标的建立,从实际可操作性出发,对规划行为作出定量评价。根据不同需要,对不同评价对象可以设置不同的评价内容。如对重要水系和海域,应主要评价流域水资源状况和水体纳污能力、水质状况、主要污染段、主要污染物、主要污染源等。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评价,应主要侧重生态状况、区域可容纳的人口总量以及人口和经济总量的分布、影响等。
根据环境承载能力、承载水平评价结果,为规划指出合理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保护政策,提出可行的减缓区域环境影响对策;根据“木桶原理”,把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剩余率的定量结果作为规划合理与否的一票否决依据。
表1某开发区环境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4综合环境承载力估算
4.1综合评估模型
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某一时期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在该状态下的取值与各项指标理想状态下阈值的差值与其阈值间的比值,实为区域环境承载量(ECQ)与区域环境承载力(ECC)之间的差距。
4.2指标权重
表2某开发区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权重值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Delphi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由专家确定各指标相对权重值,再根据AHP法对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成成对比较矩阵A,最后求出各级指标的权重值Wi。
4.3评估结果
4.3.1各指标的相对剩余率
根据前面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概念和计算公式及上述的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计量模型,可以计算出本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具体指标的相对剩余率Pi。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人口密度、SO2、TSP和区域环境噪声、恩格尔系数指标是限制类指标,其余指标为发展类指标。
4.3.2综合环境承载力剩余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