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化学恢复方法。与工程恢复方法结合,改良土壤本底,以适合植物生长。或是在生态恢复中增加植物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包括酸化、碱化、去除盐分、去除毒物、清泉垃圾场生态恢复中主要是使用化学方法来去除土壤中的毒物。
4.2.3生物恢复方法
(1)植被恢复技术。填埋场多为土地利用程度低的生荒地,绿化是其生态重建的重要技术。可采用乔木、灌木和草本相结合的措施进行生态恢复。通过连续性种植植物以整顿、救治场地中受污染的土壤。植物的选择,依地形地质、气候条件、土质状况及大气、水土污染物来源等正确确定树草种类,以乡土植物为宜。优先选择具有改良土壤能力的固氮植物,在复垦边坡种植能保坎,又能耐肥、耐毒,生长速度快的植物,以改善土壤质量。增加贫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减少植物吸收的金属,并增加土壤的深度和控制杂草。另外采用植物对重金属的忍耐和超量积累能力来处理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
在渗沥液调节池、处理站等污染物浓度高的地段周围,选择有较强抗性、较好净化空气能力的树木。在道路两旁则选用树形高大美观、生长迅速、易管理并有一定吸污能力的树种。在行政生活福利区可选择树形美观,有观赏价值的乔木或灌木,同时可栽培一些抗性弱和敏感性强的监测植物。并利用植被对环境持续变化的适应和回应能力,构建场地生态恢复和景观更新的框架。
(2)微生物恢复技术。以恢复土壤肥力和生物生产能力为目的,建立稳定的植被层以构建生态系统。生物恢复方法的应用在初期主要是植物引种,微生物土壤改良等,后期就是运用个体、种群,群落各个层次的生物恢复、控制技术。对于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场地土壤可以利用微生物来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清泉垃圾填埋场的恢复方案,针对场地现状,提出了“连续性种植植物以整顿、救治场地中受污染的土壤”和“通过持续的植物种植和道路延伸连接公园与城市其他空间”等措施来改善场地及周边环境。
5清泉垃圾填埋场恢复效果评价
清泉垃圾填埋场的恢复规划提供了一个建立在自然进化和植物生命周期基础之上的、长期的策略,以期修复这片严重退化的土地。“生命景观”方案在尊重场地现状的基础上,使环境得到了逐步改善,为野生动植物和文化社会生活提供了优质场所。
清泉公园并没有被考虑建设成一种固定的形式。设计师在设计中保留了某种特定的流动性,选择以时间和自然变化这两种存在于景观和景观变迁内部的现象为基础,利用植被对环境持续变化的适应和回应能力,构建场地生态恢复和景观更新的框架。
景观的形式不是方案评选中最有意义的标准,生态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该过程随时间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比详细的形式设计更有意义。因为当代城市生活的不可预测带来了规划要求的不确定性,这种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转变的地区,单凭现在掌握的信息不足以决定未来的公园形式。因此,他们希望公园能在开放的策略框架下最大限度地自由发展,最终形成最适合未来城市生活需要的场地形式。
清泉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揭示了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可以共存于一个长远的、可自我维持的环境。恢复生态系统,是人积极参与自然的过程。改建后的清泉垃圾场将成为集休闲娱乐和环保功能于一体的场所。设计方案既满足城市公众的需求,合理规划场地的利用方式,妥善处理场地的道路和排水系统等基础构造,又尊重了场地的自然历史状况,回报自然,塑造场地历史。方案还要为场地的环境改善和长期发展提出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建议,体现出场地随时间逐步转变的过程,并让场地在转变过程中保持一定开放性。
定性分析了清泉垃圾填埋场的恢复效果后,还可以从定量的评估指标来评价:①水体。垃圾填埋场附近水域pH值、各种离子浓度、地表水、地下水位、水分的矿化度。②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稳定性,土壤中离子浓度。③群落。植被群落类型,植被的数量特征(多度、盖度、密度、高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群落均匀度,组织结构的稳态。④景观特征。景观结构,景观斑块(数量、密度、面积),景观功能,景观稳态。⑤综合评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