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编制时可遵照以下技术路线:
(1)卫生填埋技术摆在首位,大力发展垃圾焚烧技术,适当发展垃圾高温堆肥技术。卫生填埋具有处理和处置垃圾的双重功能,它既能保证垃圾产量高峰的出路,又能调剂焚烧厂、高温堆肥场停产检修期间的余缺。焚烧技术是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主要手段,可以大大延长卫生填埋场的使用年限,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尤为重要。高温堆肥的特点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效果较好,对于改善土壤有着重要作用。
(2)根据不同城市的生活垃圾产量与组份、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应合理选择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或技术组合。规模较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城市,可选择“焚烧技术+卫生填埋技术”的组合;对于经济发达、规模较大且垃圾的有机成分含量较高的城市,可选择“高温堆肥技术+焚烧技术+卫生填埋技术”的组合;而规模较小、经济欠发达的城市,以及县级或县级以下的小城镇,可直接选择卫生填埋技术。
(3)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底线是卫生填埋技术,每个城市至少都应建设一个垃圾卫生填埋场。卫生填埋是最终消纳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根本方法,它具有在较大范围内适应生活垃圾产量变化的能力,以及投资相对较少、运行费用较低的特点。
(4)加大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的管理力度,改变原有的生活垃圾治理政策试点上的偏差,推行生话垃圾治理的全过程管理,确保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三化”目标,构建现代化的“三化”处理系统。
在这次江苏省两个“十一五”规划编制时,我们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总体思路与对策为:以垃圾填埋为主,焚烧为辅,综合利用为补,通过垃圾的分类收集,实现垃圾的源头减量;通过垃圾的回收利用,实现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垃圾处理的全过程控制,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通过改革现有的政策管理体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打破现有垃圾对策视点上的局限性,积极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进程,构建面向21世纪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系统。
6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规划
根据预测,到“十一五”期末,江苏省总人口为7800万,其中城镇规划人口总数为4400万人,城市化水平46%~70%,全省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约9万吨/日(年产量3278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总量约5万吨/日(年处理量1825万吨),全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6.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6.2%。
在确定垃圾处理设施规划时,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对于人均GDP较高、人口密度较大、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如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优选分类垃圾处理型综合处理模式。综合选用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无机垃圾分选、可燃物焚烧、残余物填埋等多种处理手段。对于人均GDP中等的城市(如扬州、泰州、淮安、徐州等城市),优选混合垃圾处理型综合处理模式。对于人均GDP较低的城市(如宿迁以及苏北的大部分县级市及县城),采用以填埋为核心的综合处理模式,辅以分选、生化处理等处理手段。
(2)对于城市面积较小、垃圾产量较低的小城市,尽量将垃圾综合处理厂建在同一场所,大、中型城市可以分散建设几种单元处理设施,相互之间形成完整的物流系统。在市区建设收集及转运站,转运站可与分选中心合建,在近郊区建设部分处理设施,生化处理厂可与焚烧厂合建,在远郊区建设最终处置设施,填埋场是垃圾综合处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可实现残渣的最终填埋。
按照以上的原则,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厂总数合计为93座,其中苏南有41座、苏中18座、苏北34座。这其中,苏南地区近期将大力发展垃圾焚烧,建设垃圾焚烧厂15座,占全省规划垃圾焚烧厂的70%,处理能力占苏南地区总处理规模的近50%;而苏中、苏北地区,仍以卫生填埋为主,卫生填埋场占总数的约70%。
江苏省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7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