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而从1978年到2008年这30年,却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首都北京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首都环卫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一、首都环卫改革的发展历程
30年来,首都环卫从政府管理到事业单位再改制为企业,将环卫发展成为企业运作的产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改革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从1978年到2000年用了22年的时间。1978年1月,市政府重建北京市环境卫生局,主要承担全市环境卫生治理任务。1980年3月,北京市环境卫生局更名为北京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加强了市容环境卫生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环卫局直属的清洁一场、清洁二场、清洁四场、机械制造厂等单位是事业单位体制,由市财政全额拨款。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在市直属场中开始实行承包制,各单位开始有了一定的自身利益和自主权。九十年代初期,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使环卫原有僵化机制受到市场经济的首次重大冲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环卫局各直属场开始在单位内部进行三项制度的改革,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进行环卫改革的探索,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
改革启动阶段。这一阶段以北京市环境卫生管理局撤销,成立四个集团公司为标志。2000年,在北京市党政机构改革中,加大对环卫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撤消市、区两级环卫局建制,将管理和服务职能分开,分别将市、区两级环境卫生的管理职能划归到市、区两级市政管理委员会,将原市环卫局直属环卫事业单位重组改制成为一清集团、二清集团、四清集团、北清集团四个国有独资公司,各区成立企业化管理、享受事业单位待遇的环卫服务中心。
从2001年起,一清、二清、四清、北清集团等企业,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基础管理,和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节拍,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改革,使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增强了竞争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改革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北京环卫集团成立为标志。环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环卫服务市场化,但存在着规模太小、管理分散、政出多门、资源浪费、垃圾处理方式单一、规划管理前瞻不足等问题。四个集团公司很难站在在全局的高度考虑长远利益。
2006年,在市国资委的领导下按照"资产重组、业务整合、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原则,将四个集团合并重组,成立了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在实现了一、二、四、北清四个集团合并重组的平稳过渡后,北京环卫集团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积极推进企业改革,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强化产权管理,走上了快速、蓬勃、健康发展之路。
北京环卫集团目前是首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国有环卫企业。有职工7325名,拥有各类环卫车辆1900余部,有三个垃圾分选转运站、三个垃圾卫生填埋场、一个垃圾堆肥厂、两个粪便处理厂、一个垃圾焚烧厂等19座现代化环卫设施,资产总额28亿元。
二、首都环卫改革的丰硕成果
1、进行垃圾革命,发展循环经济。
垃圾革命使城市生活垃圾历经露天堆放、简单处理,最终实现无害化卫生填埋,走上资源再利用循环经济之路。北京市首次实现生活垃圾产生量增幅下降、部分区实现负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垃圾的收集、清运从暴露走向密闭。30年前,垃圾收集是普通卡车,作业车辆基本上是老解放、"581"。装车就是地撮,环卫工人手手拿头号大板锹,站在卡车后面的踏板上,走街串巷装垃圾。装车时,板锹翻飞,尘土飞扬,异味扑鼻,垃圾运输过程中,遗洒扬尘,对周围环境污染严重。
八十年代中期改为地面桶站,清运车辆更新为东风140、北京130等车型,桶车收集是半封闭运输,对周围环境污染相对减少,环卫作业的效果有所改善。但垃圾桶站逐渐出现了"敞着盖儿,冒着尖儿,地上一大摊儿"的垃圾暴露现象。
九十年代开始建地面清洁站,密闭式清洁站相继启用。1996年,西城区率先撤桶,到1998年,东城区、宣武区、崇文区也全部撤桶,北京城区全部实现垃圾楼化。这些垃圾楼造型不同,风格各异,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现代气息浓厚,座落于市区街巷之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与之相应的,垃圾清运车辆也开始用集装箱车取代桶车,同时,密闭式垃圾挤压车也上门收运。清运、转运车辆更新换代为华林、斯太尔、奔驰等重、中型车,这些作业车辆能力配套,技术性能先进,使清运密闭化、转运大型化。集装箱车收集,密闭运输,解决了扬尘污染问题,明显改善了环境。
8月20日,盈峰环境(股票代码:000967)发布了2021年半年度报告。半年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48亿,实现归母净...
[详细]
2021-08-20
中国环卫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