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本的垃圾管理模式
除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外,日本垃圾管理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还归功于其科学严谨的管理模式。
(一)生产经营者的“回收责任”
《促进建立循环性社会基本法》规定,生产经营者必须承担回收废弃物的责任。但该法规对费用负担问题未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各项专项法对此规定不尽相同。《家电回收法》规定,制造商及进口商必须收集由自身制造或进口的经过消费而废弃的家电,安排适当的收集场所,并负再生利用的责任。零售商的责任是回收废旧家电,并将其运送给制造商或指定的处理中心。消费者在废弃家电时,必须支付清运及再生利用的费用。《汽车回收法》规定,汽车制造商有回收废旧汽车、进行资源化处理的责任,车主对废旧汽车的回收处理需支付150美元(每台)。而《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则明确规定,废弃容器的回收费用由生产者承担。
(二)快速畅通、有效运转的“回收体系”
日本在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过程中建立起了有效运转的回收处理体系。无论是政府负责、商业化运作还是企业自行回收,回收处理系统的快速畅通确保了废弃物的及时回收处理。
家庭生活垃圾。日本家庭生活垃圾的回收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所需费用主要来自地方税收。
工业废弃物。工业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由生产企业自行负责,政府则通过补助金、低息贷款、免税等手段帮助企业建立再循环系统。具体到各大类废弃物,有不同的回收路线和回收体系。
汽车的回收。日本一般采取“消费者-经销商-生产者”的企业自行回收路线。如丰田汽车制造公司设有专门的废旧汽车处理中心,丰田的各销售点负责收集各地的废旧汽车,收集到的废旧汽车被集中到公司的废旧汽车处理中心,在这里进行一系列的汽车分解处理。
家电的回收。日本采取的是生产者责任组织(PRO)的回收模式,即“消费者-生产者责任组织-生产者”。例如,日本成立了由最大的家电生产商索尼、三菱电机、日立、三洋、夏普、富士通等15家公司联合组成的生产者责任组织GreenCycle(绿色循环)公司,该公司统一回收、处理各责任企业的废旧家电,规模化的回收和处理形成了日本低成本、高效率的家电回收处理系统。
(三)垃圾管理背后的强大支撑:“公众参与”
日本不仅将环境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法,还将有关节能与环保知识确定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根据1981 年日本环境协会的调查,分别有50%、46%和40%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开展了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教学活动。同时,日本通过建设环境教育馆、环保俱乐部,编制通俗环保教材,成立环保民间组织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公民资源环境意识。日本的多数生态工业园设有专门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日本许多企业建有面向全社会开放的环境教育场馆,开展各种环境教育活动。如松下电器自1982年开始在员工及家属中开展“市民爱地球活动”,鼓励员工及家人积极参与地 区环境活动,为减少环境负荷而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日本也重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社会中介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日本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治理、全民参与、根植基层、覆盖全社会”的资源环保网络。目前,日本公众积极参与各类环保活动,已经成为日本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强大力量。
三、日本的垃圾分类、收集与转运体系
日本有一套完整的垃圾回收系统,市民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日本是一个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分类回收是垃圾资源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日本的公共场所,如自动售卖机旁、停车场、机场、火车站、风景区都有形状各异但标识相同的垃圾分类回收箱,居民区内则有不同日期回收不同垃圾的通知。
(一)垃圾分类
日本政府对城市生活垃圾有严格的分类要求,由于各地的垃圾处置方式不同,不同城市的垃圾分类略有差别,但总体上大同小异,通常将生活垃圾分成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和大件垃圾四类。
在东京,可燃垃圾包括厨房垃圾、废纸、木片等。不可燃垃圾包括玻璃、陶瓷器、金属类等。资源垃圾包括瓶、罐、塑料制品、报纸等。这些垃圾要放入规定的垃圾袋里,在规定的垃圾收集日丢弃到指定地点,未放入指定垃圾袋的垃圾不会被回收。丢弃家具及自行车等大型垃圾时需提出申请并付费,不同地区的回收费用不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日本的空调、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四类家电不作为大型垃圾回收,在购买新产品时由商家回收旧电器。计算机废弃时,需要向计算机的生产厂家提出回收申请。通常每周投放两次可燃垃圾、一次资源性垃圾,两周投放一次不可燃垃圾。在日本,每家每户墙上都贴着垃圾回收时间表,每周七天回收垃圾的种类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