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我们大家的环境,政府当然有责任对其的好坏进行监管,而其的监管责任也是最重的,然而即使政府的监管责任做得再完备,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这就需要公众和媒体对政府进行监督,及时地发现政府在监管时的不足并向政府提出改进措施,维护好我们的环境。只有建立起严格的核查体系,完善的监察网络,加强政府的监管,加大法规的惩罚力度,才能有效的抑制电子废弃物的进口。
四、政府的治理责任
为了进一步防治电子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政府不仅仅要承担立法责任和监管责任,还应承担电子垃圾污染的治理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控制电子垃圾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1.加强回收体系建设构筑社会化回收网络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现有的回收渠道主要是经销商通过“以旧换新”方式折价收购、走街串巷的个体收购者上门收购。收购来的废旧电子产品,有的被直接销往农村,有的被卖给旧家电经销商,经过维修后在旧货市场上销售,有的报废后被拆解卖原料或零部件,不能卖的部分随垃圾扔掉。这种回收利用完全是在利益驱动下自发进行的,缺乏市场规范,从而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近年来,政府已经着手研究建立我国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成功经验,考虑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以生产者责任制为核心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初步方案,总体思路是:以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目的,推行生产者责任制,建立多元化的电子废弃物尤其是废旧家电的回收体系和集中处理体系,实行分散回收,集中处理;回收处理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先行试点,逐步推广。
由于我国大多数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电子垃圾的问题,所以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可以采用在电子产品出厂时就缴纳一定费用的办法,这部分费用将随产品的销售到达消费地点,形成一项专用回收基金。而缴纳过回收处理费的家电,会贴上一个有电话号码的显著标签,家电到报废期后消费者打电话通知负责回收的企业上门就可以了。消费者在购买电子产品时预付回收押金,如果能在产品寿命终结时将其送到指定机构,就可以全额拿回押金。这种方法可以让消费者自觉地把废弃产品送到指定地点,回收机构不用花额外的成本去购买,从而大大减少回收成本。还可以利用生产商交付的回收基金对个体回收者回收的电子废弃物进行再收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减少专业收集体系带来的额外开销,以后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收集制度,实行收集资格核查制度。
社会化回收网络的构建,应以典型产品为背景,结合各地电子垃圾回收渠道的现状和特点,针对再回收过程的回收渠道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电子废弃物回收,检验——筛选——分类——拆解——再生利用等过程和环节,建立相应的入口控制规则,优化逆向物流网络的路径,并建立和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还可以实行对再利用的产品减免税制度:国家对于制造商回收、再利用废旧电子产品,给予优惠政策以鼓励循环利用。
2.规范旧电子设备的二手市场
美国的旧电子设备的二手交易市场由政府建立,各个州对市场定价做出具体的规定,既要保证电子废弃物产生量的减少,又要保证不对新的电子产品市场产生影响。如阿肯色州规定出售旧的电子设备的定价不能够低于州财政部确定的折旧价值的10%(如果是卖给州内的学校则为5%),出售剩余电子设备的收益15%上交州财政部下属的二手市场分管部门,25%作为电脑和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基金。
这个制度在我国同样适用,可以通过翻修和再交易来减少电子废弃物的产生量,促进二手货交易。鼓励家电生产厂商和家电组装公司回收淘汰的废旧家电,政府亦可设立相应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中心。北京中关村就有专门的二手IT产品市场,上海虬江路也有正规的二手电脑交易市场。其实,很多IT废弃物只是款式和功能旧了点,性能还是不错的,因此有关部门也可以搞一些捐赠、拍卖活动,将旧机器捐赠给那些需要的人,最大限度地延长IT产品的使用寿命。
电子垃圾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问题,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居民家电和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电子垃圾将会越来越多,环境约束和资源浪费形势尤其严峻,为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企业的发展实际,明确各个法律主体在电子垃圾污染防治中的责任,建立和健全电子废弃物管理体制,完善电子垃圾回收与处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电子废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只有这样,才会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物流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