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通过建立押金制度,解决电子废弃物回收不上来的问题。押金制度是指通过强制性的措施,使消费者在电子产品上存款或押金,以促进消费者退回或循环使用电子产品。一般作法是:在消费者购买电子产品的同时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如果消费者将使用过的这些电子废弃物退回给原销售者,则销售者退还消费者押金。
第四,通过建立产品成分标识制度,解决物质混同,不便于回收的问题。当一些电子产品废弃或者超过使用寿命后,回收利用或废物处置部门能够按照产品标识的成分对电子产品进行分类回收或无害处置。
第五,通过开征新鲜材料税或垃圾填埋税,用经济激励措施解决企业不愿意使用废旧物质的问题。我国应当调整税收、信贷、财政等政策,对电子废弃物再生利用企业及购买再生资源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实行税收优惠,也可以考虑通过增设新鲜材料税、垃圾填埋税等税种,鼓励企业、公众多用再生物品,少用原生物料。
第六,通过建立资源价格由市场决定的制度,解决资源价格过低而浪费能源资源的问题,增强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回收利用的动力。我国现行的资源价格体系还是国家控制,没有真正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和使用价值。由于资源价格过低,许多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没有综合利用和回收利用的内在经济动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应当在充分竞争和放开价格的条件下,形成一个由市场供求决定的资源市场价格体系,真实反映资源价值。
第七,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解决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要建立相关的电子废弃物中介组织和服务制度。促进有回收电子废弃物意愿的企业联成网络,并发布电子废弃物回收信息,从而使个人、企业、政府联结为一体,加强交流,调剂余缺,推动废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第八,建立电子废弃物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制度,以解决电子废弃物利用处置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撑的问题。鼓励依靠科技进步,采用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鼓励电子产业界的积极创新和开发。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力量研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无害或者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对研究电子废弃物利用处理的科研机构给予政策上的扶持。
第九,通过推行绿色消费和绿色采购制度,创造循环型电子产品的市场需求。社会再生产的末端是消费者,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中,消费者应当承担更多环境保护义务。公众通过树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采购再生利用的电子产品,不仅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而且有助于电子废弃物处置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也应当为全社会的文明消费发挥表率作用。倡导绿色消费必然要推进绿色采购,同时应当加强对循环型电子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使电子废弃物利用处置企业获得市场的支持。
第十,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作为电子产品使用者的消费者事实上也是污染者,他们用二手转卖的方式处理旧的电子产品,从而使这些电子产品的流向不明确而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国外,废旧的电子产品都必须由消费者自己出钱将其送往回收处理站处理,他们所出的费用事实上是对环境污染做出了一种补偿,既然你的行为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那你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来弥补。而中国的消费者对这种方式在一定时间内是很难接受的,因此就要求政府出面来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让消费者充分的了解到自己在将废旧电器弃置时,就有可能给环境造成污染,既然公众现在一直推崇“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那在自己成为污染者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做出一定的补偿呢。
三、政府的监管责任
环境保护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政府干预的主要领域。目前中国进口废弃物的管理体制仍存在不少缺陷。由于废物利用、拆解等方面存在法律空白,每年有大量废弃物采用规避的办法进入中国。尽快修订法律,从体制上弥补管理中的缺陷,已成当务之急。在体制还不健全的现在,政府的监管责任就更加重大。政府应将固体废弃物按照资源化程度和环境风险高低分为禁止进口类、限制进口类和自动许可类,分别制定目录,实行分类管理:修订草案规定,对限制进口类固体废物的进口,必须依法办理进口许可;对自动许可类固体废弃物的进口,必须依法办理自动许可手续;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以进口旧货物为名大量进口废物,而进口者与管理部门又经常对进口的货物是否属于固体废物发生争议的情况,应增加争议解决程序,同时,必须对非法进口固体废物增加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针对进口者逃避、无人承担固体废物退运责任的情况,追加承运人作为固体废物退运的共同责任人。
政府的监管责任还不仅仅如此,还应该加大力度对执行者进行监管。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即使有严密的法律制度,完善的社会体制,如果没有良好的执行机制也还是无法处理电子垃圾的进出口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政府部门是否应该成立一个独立的直属于政府的监管部门,定期对执行进出口废物的执行部门进行检查,为了避免执行部门在执行时有造假行为,还应对这些部门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同时应该在一定的区域内、时间内将执行人员进行调换,以保证能及时发现进出口废物中的相关问题,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电子废物的污染转嫁到中国境内,有效控制环境污染。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