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贝壳目前已经大量用于农业上对酸性土壤的改善及作为蛋鸡的补钙饲料添加剂,以使生产出高钙蛋;日本朝田商会还研究开发了贝壳钙用作食品保质剂[25]。贝壳在1100℃高温下烘烤l小时,使之成为100%的天然钙。贝壳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和碳酸钙,经烘烤后释放出CO,成为一种容易破碎的水溶性氧化钙。贝壳还可作动物饲料、农肥等,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
5、贝壳吸附材料
将废弃贝壳用0.5%的盐酸溶液浸泡,清洗干净,然后经1050℃高温煅烧,可制得一种新型的高效吸附材料—贝壳吸附材料[26]。这种新型无机吸附材料具有优异的微观结构,微米尺度条件下孔隙率高,孔径分布比活性炭均匀。纳米尺度条件下的比表面积是活性炭的2.5倍,多数孔直径是活性炭的5倍多,绝大部分为中孔,是一种可广泛应用于吸附各种气体和液体杂质、各种细菌的新型吸附材料,黄艳[27]等研究发现用90%牡蛎壳+10%硅藻土为主要原料经650℃烧结可制备成用于废水除磷的型体材料,除磷时间为12d时,除磷效率达到93.86%。
6、研制食物保鲜剂
日本科学家利用贝壳渣成功研制成食物保鲜剂[28]。研究人员将虾壳、蟹壳、贝类的甲壳质等废渣用盐酸处理,除去碳酸钙成分,再用氢氧化钠去除残留蛋白质,最后以40%-50%的氢氧化纳经高温脱乙烯反应即可得到一种高分子的壳聚糖。这种壳聚糖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能够作用于微生物的细胞表层,使霉菌的细胞受损而抑制其生长,因而被广泛用于食物、液体调料、饮料、肉制品、水产品、新鲜果菜的贮存和保鲜。它对抑制肉品和水产品表面的细菌生长特别有效,抑菌率可达99.9%以上,可使鲜肉在夏季保质期达到3-7天,且这种保鲜剂对人体既无副作用,也无残留。
7、制备聚天冬氨酸
牡蛎壳的可溶性有机基质(Solublematrix,SM)中的贝壳特异性蛋白——聚天冬氨酸[Poly(Asp),PAA,PASP],是一种极具研究价值的蛋白质,能激活磷酸二酯酶(PDE),也可充当钙调蛋白调节钙代谢,即基质可能间接影响细胞的功能,反过来又抑制钙化作用。通过牡蛎壳制备PASP则可比传统的两种化学制备方法成本更低,因此利用牡蛎壳制备PASP作为化肥增效剂必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药用
牡蛎壳与龙骨均含有大量的钙与丰富的微量元素及多种氨基酸,因此,牡蛎壳有可能作为龙骨的替代药材[29]。日本关西大学工学部生物工程科山出和弘[30]讲师率领的科研小组研究中发现,在扇贝壳粉中含有的某种蛋白质可以抑制碳酸钙形成结晶。研究认为,可以利用此种抑制结晶物质制造钙吸收促进剂和预防结石的药物。贝壳加工成珍珠层粉,有很大的药用、保健、养颜价值。另外,还能从各种贝壳中制取乳酸钙、柠檬酸钙、苹果酸钙、葡萄糖酸钙等活性钙用于作为人们补钙产品[31,32,33]。
四、结语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选择原则,是以经济条件许可为前提,首先是尽可能进行回收利用;其次是尽可能对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进行堆肥处理;再次是尽可能对可燃物进行焚烧处理;最后是对不能进行其他处理的垃圾进行填埋处理。
水产养殖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残饵、粪便及其他悬浮物,营养成分高,应尽可能地资源化利用,用于直接施肥和堆肥。
水产加工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虾壳、贝壳等,从这类废弃物中提取的蛋白质、碳酸钙、甲壳素以及各种改性壳聚糖等,已广泛地被用作食品工业的保鲜剂、沉降剂,纺织印染工业的染料增深剂、水处理絮凝剂,冶金工业的贵金属离子回收助剂,日化工业的添加剂以及应用于农业、造纸和化学工业等;此外,贝壳形状优美,形态各异,是很好的工艺材料,可制成可爱的小饰品、精美的图画、有意义的雕塑品等,既为人们创造了经济财富,又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可见,垃圾并不是无用之物,而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对垃圾进行合理的利用,它们将成为一笔可观的资源、能源,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有问题就要正视,出现了非和谐因素就要及时纠正。这不仅是对海岛环境的珍惜、旅游资源的保护,更是人与旅游环境进行的一场无声的人文对话。旅游开发者终于将旅游环境当作了平起平坐的旅游伙伴,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君主。只有尊重自然,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海岛才能又更高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