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罚款严格。政府对于执行罚款给予高度重视,通常派专人进行监督。
2.3可操作的城市管理考评制度
建立一套完备的、操作性强的考评体系也是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对马林百列市考评体系的调查发现,其考评项目非常体系化,对每项指标都有十分具体的评分标准,这就减少了考评中的人为主观评判程度,硬化了考评工作。其考评项目主要分为城市硬件设施的维护管理和城市的清洁管理两大类,包括建筑物、公共电器、卫生、电梯、娱乐设施、开敞空间等方面。
2.4城市管理资金经营
新加坡在进行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城市管理资金的经营。市镇理事会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按月收取居民的杂费,占总费用的70%~80%;而政府根据所收取杂费的一定比例(一般为20%~30%)进行补贴。市镇理事会对管理资金的运营合理而高效,大部分直接投入到日常城市管理中,而将其余的一小部分投资商业与服务业,通过市场运作,使管理资金增值,以增加城市管理的经费。
2.5促进公民参与管理
城市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新加坡在城市管理中采取了多种促进公民参与的方法。如在市镇理事会中吸纳了很多普通居民。我们所调查的马林百列市镇理事会除了有7位国会议员外,其余理事都是从居民中选出来的社区基层领袖。此外,市镇理事会每2个月召开一次理事会会议,理事与居民共同商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可见,通过市镇理事会这样的组织,使得居民以城市管理者的身份进行参与,同时也使管理更加符合公众的需求。
2.6城市管理的辅助手段
2.6.1广泛的宣传教育。在依法严格管理城市的同时,新加坡政府也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机关、学校和其他单位,都把“遵守法律、遵守公德,爱护公物、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增光彩”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政府还经常利用大众传媒,对全民实行普遍的清洁、绿化美化家园的教育等。同时,在每项城市管理法规颁布的初期,政府也利用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宣传期过后再进入执行阶段。
2.6.2定期的评比活动。新加坡政府通过评比活动考核一段时期内各个市镇理事会城市管理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调动城市管理人员和居民的积极性。每年都会在16个市镇理事会之间进行一次最清洁组屋区比赛,每个市镇理事会提交两个组屋区和两个熟食中心参加比赛,主要考察维修清洁和居民的参与情况。
2.6.3全国性社会教育运动。新加坡自从成立以来,前后开展了“反吐痰运动”、“取缔乱抛垃圾运动”、“保持新加坡清洁”和“防止污化运动”等几十次全国性的社会教育运动。全国性运动的第一阶段是政治领袖指出一个需要纠正的问题。第二阶段是一位政治部长宣布运动开始,发表演说并解释推行这项运动的理由。大众传媒和人民协会以及其下属的众多民众联络为这项运动广为宣传。最后一个阶段是当局通过制定高额罚款及与警察经常保持警惕的方式,以确保各项全国运动的成功推行。
3新加坡城市管理的特点
3.1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分离
“建管分离”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十分成功。该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分别由不同的相互独立的部门承担。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重建局负责,它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制定宏观的框架;城市建筑的单体设计和建设是由建屋发展局负责;城市管理职能则主要是由市镇理事会行使,同时还有园林部门和卫生部门共同参与。各部门之间除了定期进行交流外,一般相互不干涉各自的职权范围,权责明确,便于城市管理规范化进行。
3.2法制化的城市管理
新加坡城市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法制化的管理,这也是它成功的最重要经验。首先建立一套完备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同时,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很大,“严”字当头。另外,还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的法纪监督稽查队伍和遍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监控网络。
3.3重视宣传教育
新加坡政府认为法制化的管理只能“治标”,要真正“治本”需要从根本上减少城市环境的破坏行为,这就要依赖于广泛的宣传教育。因此,政府不断以各种形式对其居民进行城市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遵守各项法律规章、维护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3.4与城市管理相关单位及个人的有效沟通
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主要负责机构——市镇理事会,把居民、城市管理中的承包商、基层领袖和政府部门都看作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始终保持着有效的沟通。市镇理事会定期与建屋局、环境发展部等相关的政府部门举行会谈,通过宣传海报、布条、教育手册以及主办大型的活动来教育居民,同时还通过与基层领袖的定期会面以了解居民的问题和需求。此外,市镇理事会还定期与建筑、清洁和维修承包商会面,特别是重视与最基层的清洁员工进行定期交流。
3.5开展评比活动与全国性运动等
新加坡政府十分善于利用评比活动、全国性运动等城市管理辅助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问题。通过这些运动的开展,使城市管理者和普通居民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对城市管理的意义和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有深入的了解。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