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今年,市、区两级财政对环卫设施建设投入3.6亿元。城乡清洁工程尚未正式开展,市政府就为10县(市、区)各下拨100万元,为3个开发区各下拨20万元,共1060万元作为启动经费。城乡清洁工程启动后,充分调动县(市、区)投入的积极性,对购买环卫机具实施“买一赠一”的政策,对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工程实施补助三分之一的政策。市、区两级一次性购置机扫、清洗车296台、收运车辆200多台、果皮箱1.2万个,是前十年购置数量总和的三倍。侯村垃圾处理场、南堰垃圾中转站已建成投入运行,新增垃圾日处理能力1000吨。
(六)实施数字化城管工程,确保城乡清洁工程长效化。为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巩固“城乡清洁工程”成果,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信息化、网络化、长效化,太原市政府投入4000多万元,实施“数字化城管工程”。目前,市数字化城管中心、6城区指挥中心大厅和第一批15家市级职能部门终端建设完工,软硬件安装调试完毕,10月份开始试运行,11月16日通过竣工验收。现正在开展数字采集公司公开选拔和管理、操作、信息采集等人员的培训,预计年底可正式投入运行。
二、初步成效
(一)生活垃圾专业收运量和密闭存放率明显提高。城乡清洁工程实施以来,市、区政府给各清运队增配密闭收运车200台。积极开展上门收集,先后接运36个城中村的垃圾。小店、万柏林、杏花岭和市容环卫机械清洁队分别组建了“环卫110”或“应急分队”。目前进入垃圾场的垃圾量由年初的每天1800吨提高到2500吨,每天提高700吨,专业清运率提高了38%,清运覆盖面扩展到城区范围的90%以上。同时,新采购果皮箱和垃圾桶2.5万个,净增垃圾容量3120立方,可有效满足垃圾的全密闭存放,彻底消除垃圾暴露,保证了街面卫生。
(二)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和保洁质量明显提升。新配备机扫、冲洗车辆296台,推行机扫、冲洗、喷雾与人工保洁相结合的综合作业法。全市336条、1400万平方米的主次干道实现了“一扫四保”“一冲两洒”,机扫冲洗率达48%,路面清洁度明显提高,道路扬尘得到有效抑制,环卫工人劳动强度逐步减轻,保洁效率逐步提高。
(三)脏乱差问题得到治理,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从治脏开始,到集中治乱,使一些长期难以解决的顽症得到了较彻底的整治。钟楼街、柳巷等繁华商业区是管理的难点,我们投资284万元,增加清扫工130人,实施上门收集,延长保洁时间。万柏林区利用清理10万方垃圾腾出的场地建设了小游园,并在红沟垃圾场植树造林,建成万亩生态园。小店区在7个城中村搞“你出资、我管理”,有效破解了城中村管理难题。迎泽区83个社区成立了市容环卫站,落实了人员编制、经费。杏花岭区安排150万元,招收260人,对462个无物业管理的院落进行清扫保洁。清徐县所有乡村都成立了环卫站所,为每户村民配发垃圾桶,为每村配发收集车辆,逐步构建乡村环卫体系。各区市容环卫部门与临街单位签定市容环境门前责任书,强化责任制的落实。
(四)全社会对环卫事业、环卫工人关注度明显提高。今年3月,发生了两起环卫工人作业中被车撞身亡的恶性事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看望了家属,送去了慰问金,妥善解决两个家庭子女上学、就业等问题。社会各界反响强烈,纷纷给予帮助。教育部门规定环卫工人子女就学免收择校费。小店区和有关单位出资50万元为环卫工人购买粮油、工作服。南方重汽向全市人民发出关爱环卫工人的倡议,设立了50万元环卫工人健康基金。交警支队将环卫工人列入交通事故救助范围。全市形成了关注环卫事业、关心环卫职工、关爱环卫子弟的社会氛围。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城乡清洁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实施城乡清洁工程,领导重视是前提,加大投入是保证,群众参与是基础,改革创新、健全机制是动力。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的要求,为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整合城市管理资源,调整城市管理职能,提高城市管理效能,规范城市管理行为,把城乡清洁工程进一步引向深入。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引深城乡清洁工程。在彻底清理积存垃圾和卫生死角,实现主要部位和主要道路市容面貌提升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小街巷、居民院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交通干线两侧、商场门店、河道、乡村、空间等九个方面城乡清洁工程的延伸。
(二)明确责任,加大管理力度。细化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严格检查,认真落实,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实现“门前三包、门内达标”。
(三)加快法制化建设,实施长效管理。尽快制定与城乡清洁工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将城乡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有效利用数字城管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管理长效化。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