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引用现代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建设中山市中心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采用“业主方自行项目管理模式”建设卫生填埋场、建筑余泥渣土消纳场和管理中心;采用“BOT模式”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焚烧飞灰稳定化处理中心和垃圾焚烧炉渣再利用制砖厂;采用“EPC总承包+运营模式”建设渗滤液处理厂和医疗废物焚烧厂。中心组团的成功建设对国内中小城市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关键词:项目管理;BOT;EPC;特许运营
1概况
中山市中心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以下简称“中心组团”)位于南朗镇与火炬开发区交界的山地,占地约1300亩,基地规划消纳垃圾能力为1100t/日,实际日处理垃圾900t。基地总投资为7.01亿元(见表1),2002年10月1日开始建设,2005年7月1日开始运营。整个基地建设有: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厂、焚烧发电厂、管理中心、建筑余泥渣土消纳场、医疗废物焚烧厂、垃圾焚烧飞灰稳定化处理中心、垃圾焚烧炉渣再利用制砖厂等分项。中心组团将各技术方法结合、有效集成,较好的实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主要技术线路见图1。
表1中心组团投资统计表(单位:元)
图1主要技术路线
中心组团采用代建制建设部门(以下简称:业主方)组织建设、环卫和环保行业管理部门进行运营监管、企业市场化运营的建、管、运营三级分离的模式。在实施阶段根据项目的特点,引用现代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建设。各分项工程管理模式,根据投资规模、技术难度和营运管理等不同要求分别采用了“业主方自行项目管理”、“BOT模式”和“EPC总承包+运营模式”等组织模式。各项目采用的组织模式及选择要求见表2。
2业主方自行项目管理
2.1组织结构
卫生填埋场、建筑余泥渣土消纳场、管理中心等分项工程投资规模不大、技术成熟,以处理垃圾为目的,基本没有产品和利润,属于社会公益事业项目。项目管理采用业主方自行项目管理组织,由业主方负责设计、施工、监理、设备采购等工作,并在项目竣工验收后移交给环卫专业公司运营。项目组织结构见图2。
表2项目组织模式及要求
图2“业主方自行项目管理“组织结构
在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的优化设计与协调施工方式不仅保证了重点项目如期完工,而且节省了投资。卫生填埋场的建设的过程中,业主方通过因地制宜不断优化设计,使得填埋场的库容由原设计的457万m3扩容到500万m3,延长使用年限近4年,而单位建设成本仅17元/m3;通过采取更加合理的雨污分流方案控制了渗滤液的产生量,把渗滤液处理厂的建设规模从1000t/日降低到了300t/日,按照运行50年计算,节省污水处理运行费近2.5亿元。
防止渗滤液渗漏工程是卫生填埋场建设的重点工程。业主方制定了既要提高防渗的可靠性又要控制投资的建设思路。在40m平台以下及填埋场场底等关键区域采用了HDPE+GCL+土工网格复合物的复合防渗系统,这种复合防渗系统对比国内现行的防渗系统在防渗能力、抗穿刺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由于在40m平台以上的斜坡部分抗穿刺、抗剪切力的要求不高,为了降低造价,业主方采用了传统的单层HDPE膜加废旧轮胎保护的方式,较好的解决了填埋场的防渗问题。污水调节池采用HDPE膜+GCL+HDPE膜的双层复合防渗系统,更加安全的防止了渗滤液的渗漏。与国内其他优秀项目的比较见表3,项目防渗标准高,单位库容建设费用低。
表3填埋场建设指标比较
3BOT特许权投融资方式
3.1组织结构
焚烧发电是中心组团垃圾处理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建设规模为处理垃圾900t/日,单项工程投资额(3.51亿元),采用BOT融资方式建设焚烧发电厂,项目特许经营期22年,投资回报方式为垃圾焚烧余热发电上网销售和政府支付垃圾处理费。BOT项目组织结构见图3。
图3BOT项目组织结构
3.2BOT投资商的选择
BOT项目管理的关键在于项目招标阶段。业主方除了考核投标人的资金实力和相关业绩外,更加重视对投资商所选用的工艺流程与设计参数、总体平面布局、垃圾接收及供料系统、垃圾焚烧系统、余热利用系统、烟气净化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电气系统、厂房及配套设施的评价,特别将重点放在了考核其所采用工艺水平的高低、选择设备是否先进可靠,特别是焚烧炉和烟汽净化系统的选型、自动化程度与在线监测水平的高低等方面。
3.3焚烧发电厂工艺选择
通过多轮的评选与谈判,业主方最终选择了以三菱-马丁逆推式炉排炉为核心的焚烧工艺,该工艺的主要技术特点是采用反向运动炉排,垃圾通过逆向运动方式可实现充分的搅拌和燃烧,这是其他传统的顺推炉排所无法实现的。因此,该系统具有了比较短的干燥和点火时间,特别能够适应高水份、低热值的垃圾,并具有垃圾无需分检、处理量大、灰渣灼减率低的特点。除此之外,烟气处理主要通过旋转喷雾、活性炭喷射、布袋除尘等系统有效地去除了烟气中的SO2、HCL、HF、CO、NO及二噁暎等有害物质并实现了在线监测;自动控制系统采用了可靠性高、技术先进、具有双重化结构、开放式的DCS系统,该系统采用分散控制、集中操作、综合管理的设计原则,达到了最优的控制性能和综合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