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量上来看,2000~2005年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均粪便清运量有显著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小城市>中等城市>超大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其平均值依次是:218.8、159.2、149.0、112.1、88.4千克/人•年。小城市的人均粪便清运量之所以最高可能与其每万人拥有的排水管道长度最长和粪便农用市场相对较广有关。在各年的五类城市的比较中,皆存在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也不很稳定。
从时间趋势上看,超大城市自2000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在2003年达到最高点,其最高点分别为110.0和215.3千克/人•年,然后在2004年显著下降;大城市相对稳定,波动范围在100~120千克/人•年之间;小城市2003年以前相对稳定,波动范围在170~180千克/人•年之间,2005年呈大幅度上升,达347.3千克/人•年。
2.3粪便清运量在不同经济地理区域城市间的差异
图3显示2000~2005年人均粪便清运量(千克/人•年)在不同经济地理区域城市间的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人均清运量高于中、西部;东部和中部地区2005年以前基本处于稳定,但东部地区2005年有下降趋势,中部地区则显著上升;中部地区在与东部地区缩小差距的同时,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距却在明显拉大。

图3粪便清运量在不同经济地理区域城市间的差异(2000~2005年)
表1不同类型城市每万人环卫车辆数(台)的平均值(2005)

2.4专用车辆在不同类型城市间的差异
由表1可以看出,专用车辆在不同类型城市之间的差异较大,经济较发达的超大城市和东部地区远远高于其它地区,机械化程度较高。这些数据间接表明了不同规模和不同区域城市的粪便清运的机械化程度和差异。
2.5粪便年清运量变化与人口的相关性
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2001~2005年全国粪便年清运量大体上呈持续增长趋势,城市人口除2003~2005年略有增长以外其它年份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二者表现出负相关性。
2001~2005年全国粪便年清运量与非农业人口同步增长。粪便清运量A(万吨)与非农业人口E(万人)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关系为:
A=0.3323E-4164.3(N=5,R2=0.9415)(1)
由回归参数,每增加10000非农业人口,相应增加0.3323万吨粪便清运量。1996年每增加10000城市人口(城市非农业人口),相应增加0.1977万吨粪便清运量。这个数字在9年内上升了68.08%,可能是由于城市粪便的传统出路近年来因种种原因受阻,才导致了每万人粪便清运量的提高,这说明为粪便处理寻找新的出路不能轻视。如果粪便清运量按目前这种走势的话,环卫部门和有关部门在未来数年内将面临粪便清运的挑战。

图4粪便年清运量变化及同期城市人口变化(2001~2005年)

图5粪便年清运量变化及同期非农业人口变化(2001~2005年)
经分析图6,全国城市人均粪便年清运量逐年显著上升,到2005年增幅加大。2000~2005年间的平均值为146.77千克/人•年。

图6全国城市人均粪使清运量(2000~2005)

图7全国粪便年清运量与排水管长度的增长图(2001~2005)
2.6粪便年清运量变化与城市排水管道长度的相关性
据统计每万人(非农业人口)拥有的排水管道长度在2001~2005年内分别是:7339.27、7857.97、8641.70、9260.52、10197.11米/万人,5年内增长了38.87%;近5年来,我国粪便清运量增加了27.24%,排水管道长度增长率高于粪便清运量的增长率。
从图7可发现在被统计的年份里,粪便清运量不断上升,排水管道的长度则以8.21%的平均速度持续增长,且增长速度大于粪便清运量的增长速度。从图中我们并未看到粪便清运量随排水管道长度的增加而减少,甚至相反,它们显示出很好的正相关性,经回归分析相关系数r=0.9873。其原因可能在于:①在被统计的5年里,粪便清运量部分程度上源于主要产生源(非农业人口)的增加;②排水管道长度增加的同时,水冲式厕所的比率也得到相对提高,因此,清运的粪便浓度变稀了。
由于尚未看到粪便清运量随排水管道长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因此很难预测当排水管道长度或者普及率达到何种程度时,粪便清运量才会明显下降。

图8粪便清运量与专用车辆的同步增长图(200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