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加强物资回收部门工作,建立回收公司
我国城市废旧物资可回收部分大体由两部分组成:部分国营的供销回收网点,另一部分个体户流动收购点。目前,废旧物资产业逐渐萎缩,一些可再循环利用的物质和垃圾混合在一起。这种状况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增加了城市垃圾的处理难度。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移,旧的回收体制难以适应,原有的国有回收主渠道萎缩,物资回收渠道不通畅,老百姓有了废品不知道到哪儿去卖。另外,物资回收部门尤其是个体回收商贩只讲求经济效益,收大不收小,收贵不收贱,收新不收旧,回收价格不稳定,使群众缺乏回收废物的积极性。
为此,国家应加强物资回收部门工作。在加强、改革、整顿国有回收公司的同时,对个体回收商贩加强管理,使之成为废品回收主渠道的必要的、合理的补充。具体措施应包括:
(l)国家政策向回收行业倾斜;
(2)多设立国营物资回收网点,建立固定和流动的物资回收网点;
(3)政府部门搞好个体回收网点的管理工作,稳定个体回收网点价格。
3.3强制回收含有毒有害物质的电池、日光灯管类废物
电池、日光灯管等有毒有害物质,若混在生活垃圾中随意丢弃,势必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我国千电池年产量(1989年)己达60亿只。干电池由锌、锰、汞、铜、铁、塑料、炭等约十几种原料组成,按平均每生产万只干电池消耗的原材料计算,年产60亿只干电池约需:锌10多万t,二氧化锰14万t,铜0.12万t,氧化锌1.6万t,炭棒2万t。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对废干电池尚无有效的回收制度和回收网络。根据物资部门调查,废干电池的理论回收量只占产量的20%,实际有90%的废干电池没有收上来。同样,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1是人民群众忽视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2是回收价格过低,打消了群众积极性;3是回收渠道不畅通。
同废干电池一样,废弃的荧光灯管在被丢弃过程中破碎,立即会向周围散发汞蒸汽。根据检测,常温下打碎一只40W荧光灯,瞬时使周围汞蒸汽浓度增加到10.20mg/m3,超过国家大气质量标准规定最高允许浓度30000-60000倍。目前,荧光灯年产量己接近1亿只,除少量出口,主要供城乡照明用。
对废电池和废弃荧光灯管的回收利用,不仅可降低市政垃圾中微量重金属污染负荷,同时也能使废物资源化,提高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和利用能力。对于废干电池、废弃灯管这类废物,应强制回收,包括通过以旧换新的方法予以回收。
3.4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对分类后的垃圾分别处理
垃圾分类收集是垃圾分别处理的前提。若无分类收集,混合垃圾分别处理前要经过分选等程序,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分别收运、分别处理是分类收集的保障,若垃圾分类后仍是混合收运,混在一起自然堆放了事,那么分类收集就失去了意义。
分类收集要求环卫部门改变过去垃圾混合收运的状况,对分类后的垃圾配备不同的车辆运到不同的目的地。对于可回收利用的废旧物资,运送到专门的垃圾回收利用工厂,对于含有机物较丰富的垃圾可运到堆肥厂,对于含热值较高的垃圾运到焚烧厂,可资源化的价值极低的垃圾采用填埋。只有对垃圾进行分别处理,分类收集才有了可持续运行的保证。但是,我国多数城市现有的垃圾收集设备只适用于混合收集(除医院垃圾外),主要有:固定式垃圾桶、垃圾台贮存收集;活动式垃圾箱、垃圾台、垃圾桶收集;塑料袋收集;密闭集装箱收集及地面垃圾站收集等方式,加强分类收集配套设施的建设,才可能真正推广垃圾分类收集。此外,城市垃圾机械化收运率比较低,每年约有1000万t城市垃圾不能及时运往处理场地,垃圾运输过程中的飘散和散发臭味的问题也须要解决。
加强分类收集配套设施的建设,才可能真正推广垃圾分类收集。
4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途径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急于在中国各个城市中全面实施垃圾分类收集是不切合实际的,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综合利用需要一个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的进程。点,即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地区,通过进行垃圾分类总结经验,探索多层次、多样式的分类方法;线,即是各个分鸽电洲孵的连接,分类试点城市彼此间积极交换信息,发展优势,弥补不足,总结出符合各类城市生活垃圾特点的分类方式、综合利用方式。向面的扩展将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全面实施,届时不仅是信息的彼此沟通,更是垃圾的跨区域的运输和处置。结合城市特点,进一步采用适应产量成分变化的、产生二次污染小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低的,经济效益高的处理方法,使垃圾分类和综合治理规模化、规范化。
受城市居民环境意识和生活水平的局限,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初期在全范围内实施低标准的垃圾分类收集,部分地区和部门要求较高标准的垃圾分类。
4.1城市居民区
居民区垃圾在城市生活垃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做好这部分的垃圾分类工作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起主导的地位。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逐步发展和不断完善须和公众环保意识的高低保持一致。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起步之时,可以从人们关心的环境问题入手,逐渐使人们习惯于分类回收工作,亲身体验分类收集的好处,为更广泛的分类工作打下基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