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施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构建环卫产业自我发展机制,推进以垃圾处理为龙头的产业链条的形成
(一)加强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大力培育和发展垃圾治理产业。
近几年来,为培育和发展垃圾治理产业,吸引市场主体来投资垃圾治理产业。其主要做法:一是发挥市场机制,推行市容环卫作业有偿服务。将道路清扫保洁、水上垃圾打捞、垃圾收集运输、垃圾处理等作业推向市场,实行市容环卫作业有偿服务。二是实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和我市的实际,在每户居民每月征收10元垃圾清洁费的基础上,最近又制定了《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办法》,对居民户按每户每月征收5元,对机关、事业单位、个体户按每桶(0.3立方米)征收6元,对暂住人员按每人每月征收1元。三是完善产业政策。一方面根据我市城市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需要,不断完善各级财政投入机制。近几年来,我市各级财政环卫经费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去年环卫经费投入6亿多元,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环卫作业市场化发展和环卫产业的形成。另一方面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逐步扩大经营服务收费补偿的比重。即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制订不同的价格标准,以调动环卫作业单位的生产积极性。再一方面是制定和完善环卫体制改革的有关配套政策。我市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环卫事业单位转制后涉及到的税收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国有资产管理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实施细则,现正处于报审阶段。
(二)依靠科技带动,促进垃圾治理产业链条的形成。
近几年来,我市在实施科技带动,实现垃圾治理产业升级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一是加大投入,重点抓好垃圾处理关键技术、材料与成套设备的研发。将垃圾渗滤液处理、填埋场防渗材料、封场覆盖材料、垃圾沼气利用设备、垃圾焚烧设备、焚烧炉尾气处理技术及其设备、以及厌氧堆肥技术、有机生物肥技术、有机复合肥工艺及成套设备的研发定为我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列入《广州市环境卫生总体规划》和《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到2010年一大变”规划》中,每年以课题的形式承包给下属科研单位或高校科研单位进行攻关,为我市垃圾处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二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逐步形成环卫科技持续创新的能力。我市已成功开发出密闭式垃圾压缩车、水上垃圾机械打捞保洁船,成功地研制了垃圾分拣处置工艺,大装载量的平推式压缩中转站制造技术、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垃圾压缩站降噪除臭技术等,基本形成环卫科技持续创新的能力。三是加强垃圾处理技术和专利产品的推广,形成现实生产力。以广州市环卫机械设备厂为依托,加大了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与专利产品的推广力度。广东省的不少单位已购买了我市的垃圾处理技术和专利产品,有些业务已发展到省外,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凸显。
(三)继续深化改革,确保垃圾处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符合WTO规则的垃圾处理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是下一步环卫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市已确定了今后的三大改革思路:一是完善法规制度,规范环卫市场。进一步清除行政性壁垒,打破垄断;改革政府财政投入机制,推行市容环卫作业与设备政府采购制度;坚持完善环卫作业招投标制度,全面实行项目公开招投标,为国内外投资者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改革环卫企业资质行政审批制度,建立符合WTO规则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考核和监管体系;修订标准体系和技术政策等。二是健全环卫服务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对环卫中介机构的类别、数量、服务范围、服务内容、资质标准等作出规划与规定,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快中介服务体系的发育,推动我市环卫产业的整体发展。三是培植环卫产业龙头,做强做大。以市或区为单位,实现环卫企业优化组合,加快龙头企业的改体转型,理顺国有资产管理,通过合并或资本扩张的途径,组建一批较具规模的环卫服务专业公司,积极扶持并使之在承担辖区环卫作业服务的同时,不断延伸其工作领域,扩大经营规模效益,做强做大,有效增强这些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最终形成我市以垃圾收运处理企业为龙头的环卫产业链,实现环卫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