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英国废物管理协会环境部委托有关部门对首都伦敦市进行一项关于资源流动和生态影响分析方面的研究。这项研究工作将由废物管理协会、土木工程协会以及伦敦市政府的专家们共同合作进行。研究经费22万英镑,资金将从垃圾填埋税中提取。
80年代,英国主张垃圾填埋而不主张焚烧,直到1992年垃圾焚烧率还只占10%,但近几年来,英国的垃圾处理正在以填埋为主向以焚烧为主转化,到目前为止,英国的垃圾焚烧率已占全部垃圾处理率的30%。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法律上的原因:目前欧洲共同体都通过法律提倡征收填埋税,同时对焚烧发电在政策上给予政府补贴,一般每发一度可补贴0.02镑。2.经济上的原因:大城市的特点都是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原来城市郊区的农村区,不是被划入市区就是农村郊城市化进展迅速,城乡差别缩小,要求处理垃圾的填埋场不仅难以找到,而且越来越远。现在供伦敦填埋垃圾的填埋场,一般距离都在100-130公里以外,从而运输费用越来越高,而焚烧厂一般可以就近选址,且能产生的能源,回收的金属和废渣还可以利用。目前伦敦使用焚烧处理1吨垃圾的成本为25英镑,而使用填埋1吨垃圾的成本为40英镑。3.民众方面的原因:指的是建造填埋场不受欢迎,市民反对,谁都不愿意居住在填埋场附近。由于填埋场一般都只能使用10年左右,每隔10年就要另选新址,运作起来非常困难。目前伦敦附近已无处可供垃圾填埋。伦敦市政府计划在2005年前将垃圾焚烧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35%,并提出再建4个大型焚烧厂,实行全量焚烧,残渣填埋处理计划。4.技术上的原因:英国政府认为,垃圾焚烧虽然会产生污染,但目前的技术已经能安全可靠地进行焚烧处理,所以焚烧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处理方法,且能生产能源、热源,可为附近居民谋福利,而垃圾填埋在许多年以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却是一个不完全可知的因素,许多国家已限制有机垃圾的直接填埋。
伦敦的环卫设施比较完善,中转站、焚烧厂、填埋场不但能满足正常处理的需要,还留有相当的余地。设施的设置,按地域和服务范围设置,不受区划限制,分布比较合理。伦敦虽然地价昂贵,但对环卫设施,认为这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因此,设施用地都能满足实际需要,用地比较宽敞。尤其对垃圾处置一般在填埋场尚未填满几年前,就已规划考虑垃圾的处理方法和选.择新的处置场地,未雨绸缪。街道废物箱很多,行人十分方便丢弃废物,从而减少了随地乱丢废物的情况。
伦敦的环卫作业基本上实现机械化,只是在不便于用清扫和收集车的地方才辅之以人工操作。尤其是专用机械品种很多,除常见的扫路车、洒水车、冲洗车、压缩运输车外,还有专门清除洒下牛奶之类的清扫车、清扫障碍物的清扫车、清扫狗屎的清扫车,清除丢在地上口香糖的清扫车、清除人行道树穴铁珊盖板孔内垃圾的清扫车,尤其是手推式清扫人行道的清扫车轻便灵活。伦敦的压缩式垃圾收集车有24种,有的收集臂可水平伸出4-5米,停放在人行道上的垃圾容器不用人推就可自身吊运,非常先进。
伦敦市的环卫经费比较充足,完全能满足作业和管理要求。如伦敦西米斯托区,属商业区,面积8.33平方公里,人口17.55万,流动人口50-100万,区内有垃圾箱5000个,1立方米大型垃圾箱150个,压笋集装箱280个,全年产生垃圾21万吨,各种垃圾收集车72辆,清洁工350名,全年垃圾清运费1600万英镑,管理费750万英镑。伦敦城区是伦敦金融中心,面积2.7平方公里,居民6000人,到区内工作的有27万人,年产生垃圾5.6万吨,共中5.1万吨为办公室废弃物,1500吨为居民废弃物,1100吨为商业废弃物,2500吨为在街道上丢弃的废弃物。该区10%的清洁工作由私人企业承包,承包费用为170万英镑。该区环卫总经费为1200万英镑,占该区总财政收入6000万英镑的五分之一。
市民配合是搞好环卫工作的重要条件,他们认为,搞好环卫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一是法律,二是教育,三是培训,四是大众认识,五是技术进步,六是科学规定。规定要求防止违法处理,不把废弃物随意丢弃。如有权威人士做工作,要建立对违反者的记录制度等,以提高市民的自觉性。
伦敦废物管理战略目标提出首先要采取步骤增大废物回收比例和增加废弃物回收入员数量,并要求所有废物收集部门扩大和引进路边回收系统,同时,加强对可堆肥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以促进有机垃圾的循环再利用。为促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工作,伦敦市目前还实行了垃圾按容积和质量收费方式。
为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垃圾管理水平,伦敦市废物管理战略目标还提出征收地区可持续发展特别税,这笔资金将由废弃物管理部门直接使用,以便加强废弃物管理部门的作用。伦敦市市长在废弃物管理战略目标中还特别提出,在伦敦市将建立一个固体废弃物管理局,以加强对各个废弃物处理部门的协调与管理,使伦敦市更加符合国际化大都市的环境卫生规范标准。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