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乡土树种、生态绿化、因土种植、因地制宜。
目标指标:面积、覆盖率、预计生物量。
实施方法:立地条件、植物类型、绿化结构、实施时间。
保障措施:投资估算、投资效益、技术培训。
管理措施(质控、制度、机构)。
42. 生态监测概念:
43. 生态监测方案的内容:⑴明确监测目的;⑵确定监测对象;⑶确定监测点位,频次,明确方案的具体内容;⑷规定监测方法和数据统计规范;⑸确立保障措施。
44. 生态监理内容:针对建设项目在建设期发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受业主委托,由第三方承担,依据合同和有关法律对工程建设承包商的环保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监察的工作。
45. 水土保持方案基本要求:
水土保持方案:
⑴三类地区做水保方案(山区、丘陵区、风沙区);
⑵水保方案要纳入报告书;
⑶纳入报告书之后要进行环境合理性分析。
46.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程序与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概况调查和环境概况调查、水土流失预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编制、水土保持投资概(估)算及效益分析、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与实施等。
47. 水土流失预防方针: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
48.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工程治理措施和生物治理措施(绿化工程)。
49. 水土保持4个认识:水土保持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水土流失属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实质是讲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是环评的内容之一。
50. 景观:指视觉意义上的景物、景色、景象和印象。景观阈值:指景观体对外界干扰的耐受能力、同化能力和恢复能力。
51. 景观美学:是人对环境的审美感知和审美需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两类。
52. 自然景观美学评价包括:自然景观实体的客观美学评价和评价者的主管观感。
53. 做景观影响评价的项目:⑴城市建设项目;⑵公路、铁路;⑶矿业开发、旅游业。
54. 景观评价主要内容:⑴确定视点;⑵景观敏感度评价;⑶进行景观阈值评价、美学评价、资源性评价;⑷景观美学影响评价;⑸景观保护措施研究和相应的美学效果与技术经济评价。
54.水电项目工程分析:
工程组成:
主体工程:库坝、发电厂房。
配套工程:引水涵洞、输水渠道等。
辅助工程:对外交通道路、施工道路网络、各种作业场地(取土场、采石场、弃土弃渣场等)。
公用工程:生活区、水电供应、通讯设施等。
环保工程:污水和工业废水控制设施,绿化工程等。
工程分析重点:施工期、营运期。
㈠ 施工期直接影响
影响范围:水库上游汇水区—下游河口、近海的广大地区。
直接影响:占用土地、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弃土弃渣可能发生泥石流,施工现场噪声、扬尘及废物的污染,对原有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破坏,野生生物物种减少或丧失(人类干扰和栖息地丧失),施工队伍进驻。
㈡、营运期环境影响:
⑴淹没土地、丧失农、林、牧和湿地资源。
⑵某些有历史、文化、美学价值的文物资源被破坏。
⑶野生动植物物种迁移或丧失。
⑷阻隔使回游生物灭绝。
⑸淹没土地上的残存有机物会逐渐分解而丰富了水库营养。有利:水库养鱼和其他生物生长。不利:过于茂盛的水生植物可能堵塞水坝出口及排水线路,妨碍河道航行;过多有机物分解耗竭水中DO,影响水生生物正常生长。
⑹造成河道淤积、冲刷,塌岸塌堤。
⑺回水和上游地区的洪水泛滥。
⑻由于河流流量、水质、水温变化,使鱼类失去产卵环境和回游通道,导致物种减少和渔业产量下降,水温和盐度的变化使在河口繁殖的水生种群改变原来的结构和繁殖模式,甚至不能生群。
⑶、防洪构筑物 破坏了洪水的天然模式和洪水长期泛滥形成的肥沃而湿润的泛滥平原,截流会使下游地区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原来的农业和天然植被失去其原有的生产力,野生动物数量下降(失去适合的生存环境)。
⑷、社会问题:移民。
⑸、功能协调问题:供水与养殖、旅游、水上娱乐。供水必须有效控制上游污染源。
⑹、间接影响:淹没的道路、输电、通讯设施复建,道路上山;建设过程中大量人群拥入,形成新的城镇,改变区域生态结构。
55.公路建设项目环评内容分析
工程分析 施工期 营运期
工程分析 施工期 营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