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生态状况调查内容:
自然环境:(1)自然环境基本特征;(2)生态系统调查;(3)区域敏感保护目标调查;(4)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环境规划的调查;(5)区域生态历史变迁情况、主要生态问题及自然灾害等。
社会经济状况:(1)社会结构情况调查;(2)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3)移民问题的调查;(4)自然资源量的调查。
26. 敏感保护目标:⑴自然保护区;⑵重要物种及其生境;⑶重要生态系统和特殊生境;⑷重要生态功能区;⑸风景名胜区;⑹重要自然与人文遗迹;⑺规划的生态保护地及生态示范区;⑻生态脆弱区;⑼自然灾害易发区;⑽重要资源。
27. 重要生态功能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等
28. 生态现状调查要求:(1)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人为的分析与判断;(2)按不同评价等级进行图件编制和生态现状描述;(3)根据目的和重点选取评价因子和方法。
29. 生态现状调查方法:⑴收集现有资料;⑵收集各级政府有关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珍稀和濒危物种保护的规划或规定,环境保护规划及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濒危物种等资料,收集国际有关规定等资料;⑶现场调查;⑷收集遥感资料;⑸访问专家。
30. 植被样方调查:首先需确定样地大小,样地大小依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一般草本样地在1m2以上,灌木样地在10m2以上,乔木样地在100m2以上;其次需确定样地树木,样地的面积须包括群落的大部分物种,一般可用种与面积和关系曲线确定样地数目。样地排列有系统排列和随即排列两种。
计算公式:密度=个体数目/样地面积
相对密度=一个种的密度/所有种密度×100%
优势度=底面积/样地面积
相对优势度=一个种优势度/所有种优势度×100%
频度=包含该种样地数/样地总数
相对频度=一个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100%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
31.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内容:⑴生态系统因子层次上的状况评价,对生态系统的植被、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的评价;⑵生态系统整体结构与环境功能的评价;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自然资源的评价。
32.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要求:
⑴生态系统的类型、基本结构和特点,评价区内居优势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功能;⑵区域内自然资源赋存和优势资源及其利用状况;
⑶区域内不同生态系统间的相关关系及连通情况,各生态因子间的相关关系;
⑷区域内生态系统主要约束条件以及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特殊性;
⑸敏感或主要的保护目标;
⑹生态系统目前所受的压力、威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生态现状评价方法:要有大量数据支持评价结果,也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常用的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方法等。
34.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含义:科学地推算生态环境演变的特点与结果。
35.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分析工程影响因素的分析;生态环境受体分析;生态影响效应分析。⑴生态系统整体性影响;⑵敏感保护目标影响;⑶主要自然资源影响;⑷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是否带来新的生态变化、是否使某些生态影响严重化、是否使生态问题发生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是否使某些原来存在的生态问题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36. 生态预测方法:类比分析、生态机理分析、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文字分析与定性描述,数学模拟。
37.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目的:⑴评价影响的性质、程度、显著性;⑵评价生态影响的程度、重要性;⑶评价资源和社会价值的得失。
38.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⑴生态学评估指标与基准;⑵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与基准;⑶政策与战略评估指标与基准;⑷以环境、资源保护法规作为评估基准;⑸以经济价值损益和得失评估指标;⑹社会文化。
39. 生态保护措施的基本要求:⑴体现法规的严肃性;⑵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战略;⑶满足多方面的目的要求;⑷遵循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原理;⑸全过程评价与管理;⑹体现产业政策方向与要求;⑺突出针对性与可行性。
40. 减少生态影响的工程措施:⑴方案优化:选点选线避让环境敏感目标、选择减少资源消耗的方案、采用环境友好方案、环保建设工程;⑵施工方案合理化:规范化操作、改变传统落后施工组织;⑶加强工程的环境保护管理,施工期环境工程监理与队伍管理,运营期环境监测与导标管理。
41. 绿化方案编制的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