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各地都在深入思考、探索和实践。近几年来,我们从“村容整洁”入手,在不断提高市区环境卫生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以创建威海市城乡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相互协调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努力实现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达到城乡经济、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按照“中心城区向城郊(乡镇)拓展,中心城镇向农村延伸”的思路,以整治村容村貌为重点,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以规范化管理为目标,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将有条件的城镇和农村引入城市化环卫管理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的新路子,有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目前威海市区所有“城中村”、“城郊村”和5个乡镇中心区以及60多个村的环境卫生全部纳入了城乡一体化管理,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带动乡镇,以中心城镇带动农村,以农村辐射全区的城乡一体化管理体系,镇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回顾近几年来加强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立足威海实际,扎实推进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环卫工作既要顺应城市发展积极跟进,又要主动对接乡镇农村。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和农村乡镇是一个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自然延伸,环境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整体环境卫生状况。加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是提高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居民和广大农村村民生活环境质量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环卫行业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针对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乡镇和农村之间基础条件不一的实际,我们以垃圾统管统运为切人点,积极加强市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垃圾管理,全面解决“城中村”垃圾污染和近郊“垃圾围城”现象,并逐步按“城、镇、村”三步走的原则,向农村扎实推进。
第一步是破解“垃圾围城”问题。我们加快了垃圾铁(土)箱更换为垃圾桶、老式运输车更换为后置式压缩车的改革速度,全面完成了垃圾清运方式改造。在中心区确立居民投放垃圾袋装化、垃圾桶收集密闭化、压缩车运输封闭化的作业模式之后,以垃圾统管统运为切人点,重点突破市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管理。自2000年起到2001年底,全部完成了中心城区竹岛、鲸园、环翠楼三个办事处11个“转非村”和城郊20多个新开发小区垃圾统一清运、无害化处理,市区垃圾全过程密闭化清运覆盖率达到100%,彻底解决了垃圾收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从根本上避免了“垃圾围城”问题。同时,在两个条件成熟的村和16所中小学校实施了垃圾分类收集,利用闲置的12处垃圾中转站建立了可利用垃圾回收网络,并依托资源和网络优势,成立了可利用垃圾回收加工企业,开发生产了一系列环保新产品,探索了现代化垃圾处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垃圾回收利用的良性发展之路。
第二步是破解“垃圾围镇”。镇域是威海经济的主战场,许多工业园区、专业园区大多规划建设在各镇区周围。环境卫生质量关系到对外形象和招商引资,“村容整洁”必须紧扣镇域“生产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解决“垃圾围城”的基础上开始在威海市近郊乡镇由近至远逐步推行垃圾统管统运工作,重点解决农村“三大堆(垃圾堆、粪堆、草堆)”中的垃圾堆问题。首先以威海市区“后花园”孙家疃镇作为乡镇环境卫生规范管理的突破口,先行接管了镇中心区、全部村和企事业单位的垃圾清运工作,并一鼓作气,以半年一个镇的速度,先后将5个乡镇中心区纳入了垃圾统管统运和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范畴,新增垃圾日代运量120多吨,日清扫道路48条,476万平方米,涉及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业户1000多个,受益人口近5万人。
第三步是破解“垃圾围村”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群众对环境卫生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农村垃圾统管统运工作,条件具备的村成熟一个接管一个,并开展了村级道路保洁和粪便代清运,开始了村级垃圾清运、道路清扫、粪便清运等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委托环卫部门服务的试点。目前,我们正在筹备辖区最后一个镇——草庙子镇的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并网工作,预计年内可取得突破性进展,届时整个威海市区所有乡镇将全部实现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
二、积极探索农村环境卫生市场化运作模式,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农村环境卫生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单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必须牢固树立政府是主导、镇村是主体、群众是主角的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近几年来,我们坚持“放开市场与培育市场”相结合,既把环卫作业任务稳妥地推向市场,激发工作活力,又把环卫服务触角延伸拓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增强环卫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先后新上了家政清洁、物业管理、商场和超市清洁等10多个服务项目;连续6年对市区所有道路清扫保洁和垃圾桶清擦保洁任务实现了招标承包,连续5年成功实施了公厕保洁收费权对社会公开拍卖;“门前三包”有偿代清扫单位达到400多个,2.4万平方米,生活垃圾和粪便委托代清运单位达到3000多个,在市场化运作上作了许多有益探索。为此,我们在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上,积极借鉴已有成功做法和经验,本着“有偿服务,共同受益”的原则,在财政基本没有投入的情况下,与各镇村、企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乡镇规范运作上,由乡镇自主决定服务区域和范围,依据摸底调查结果,科学核定任务量,实行有偿服务,微利运营。威海第一强镇——张村镇有感于我们在改善镇域面貌为镇域经济带来的巨大效益,今年主动要求扩展服务范围并增加有偿服务费用,增幅达到40%。在村(居)的运作上,坚持“结合实际、共同协商、保本微利、方式自愿、规范达标”的思路,全程安排环卫专业人员进行前期指导,特别是针对一些经济比较困难的村(居),坚持从维护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采取鼓励性减收代清运费或给予配套环卫设施等优惠政策,争取只要有条件、有愿望改善环境卫生的村(居),就全部纳入一体化管理网络。在个体业户及企事业单位运作上,坚持自愿,规范达标的原则,不做硬性规定,对有垃圾运输能力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体经营业户,要求全部密封运至无害化处理厂;对一些无运输处理能力的,共同协商清运服务方式,力求达到管理服务效果。在规范过程中,不是把有偿服务当成主要目的,而是把它作为提高环境卫生质量的手段来实施。孙家疃镇地处市区最北端,距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单程就达31.5公里,垃圾有偿清运费用与实际发生费用差距很大,我们没有单纯考虑经济利益,而更多考虑的是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有效改善了镇域面貌。通过市场化运作,以镇村、企业的小投入换来全社会的大投入,实现了环境卫生与镇村、企业、居民的互惠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