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民主监督所发现的问题都来自于民主监督组成员们深入基层调研,充分凸显了委员的主体作用。并且在监督过程中,已经解决了问题70个,正在解决的问题32个,待解决的问题45个,监督成效显著。
凝结各方智慧 探索民主监督建言献策模式
“立足厦门实际,明确指导思想,探索建立‘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公众参与、多元支撑、法治保障’的垃圾分类‘厦门模式’”;
“借鉴‘上海绿色账户’经验,实施绿色积分兑换制度”“实行污染者付费,建立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制度”;
“鼓励有爱心、致力于公益事业的企业加大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广告投入或赞助”……
一条条在充分调研后自下而上的意见建议,凝结了委员们智慧结晶。在厦门市政协召开的十三届十八次主席会议上,最终一致通过了《2017年市政协“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建议案落实情况》民主监督性主席会议建议案,委员们从宣传及制度保障、垃圾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源头减量分类三个方面,提出了49条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目前,建议案已报送市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厦门市的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对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人士对厦门市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厦门市委副书记陈秋雄表示充分肯定,他指出,厦门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凝聚着政协的智慧和探索,政协的资政建议一定会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扩面提质,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对于垃圾分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市委、市政府下一步要认真吸纳、办理落实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特别是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总结厦门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经验。厦门市副市长张毅恭也表示,市政府高度重视政协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并将运用落实到厦门的垃圾分类工作实践中。
值得关注的还有,此次民主监督性协商议题的成功实施,对于厦门市政协探索民主监督性协商议政工作机制、提升参政议政能力具有典型意义。
今年是厦门市政协第一次尝试开展民主监督性协商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由此将落实民主监督的机制建立了起来,将促进厦门市政协进一步积极推进民主协商、参政议政。
目前,厦门市政协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可复制的监督协调模式,包括做好顶层设计,拟定工作方案,搭好框架,其次成立民主监督组,明确责任分工目标任务,以政协委员为主,市政协特邀研究员、党派成员、专家学者及市民代表参加,市、区政协联动,充分体现委员的主体作用。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召开民主监督动员会、民主监督组中期评估调度会等形式,及时调整、修正。并且在民主监督前加强和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在过程中尽可能邀请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参加,及时沟通形成共识整改落实,以正面监督促进问题解决,在整改后还要对已解决的问题开展“回头看”活动,巩固监督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