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多亿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近年来,城市垃圾分类试点已在北上广等城市率先启动。目前,垃圾分类正在全国城乡更大范围推广与实施。如何才能让垃圾分类制度走进平常百姓家?在广东,有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用了5年时间,摸索出垃圾分类的新模式。不仅攻克了垃圾分类难题,而且还将垃圾分类投放与学校管理模式、学生素质教育和习惯养成相结合,着力构建一个创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启动垃圾分类投放试点项目以来,已吸引70多批次参观单位到校参观考察,有国家级、省市级政府部门,还有大型央企、传媒集团、社会各类机构等,相关媒体也多次专题报道该项目。
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进校园
刷一下校园卡,将分类好的垃圾放进收集箱,投放站就会将数据实时传至云端进行统计。谁投放了垃圾、垃圾有多重,甚至连投放垃圾的高峰期等相关数据都一目了然。这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的具备全过程监控、实时计量等功能的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
走进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四四方方的垃圾分类智能收集箱随处可见。2012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拜登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立项《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智能分类项目》,2013年在佛山南海校区、2014年在广州校区启动垃圾分类投放试点项目。据统计,目前该校共有28个智能投放站、125个智能收集箱、5个绿岛。
对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子来说,垃圾分类投放已成为一种习惯。这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带来利好,同时也关乎他们的学业。通过手机上的APP,学生们可以查看垃圾投放信息和积分、兑换物质奖励,积分奖励还和他们的综合素质评价挂钩,影响评奖和就业。
为了推进垃圾分类项目,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采用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出资,学校参与研发并提供实施的基地和场所,学生、居民积极参与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由政府和企业做一个“发动机”,解决利益驱动的问题,实施单位提供场地、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推动学生、居民主动参与。
在这一管理模式中,政府可以解决垃圾分类难题,企业通过系统产生的大数据及第三方服务等获得投资回报,学校获得科研经费和管理效益,学生、居民通过积极、正确参与分类垃圾而获得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实现多方共赢,让垃圾分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