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建设 创新工作机制 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

2013-01-11 环卫科技网 作者:德州市环卫处 A+  A-

  近年来,德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在省环协的精心指导下,以争创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紧紧围绕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着力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水平,设施建设实现了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提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大幅提高,环卫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一、统筹规划,改造提升垃圾处理厂
  (一)三座旧垃圾厂改造工程。2009年对第一、二、四垃圾厂实施了集中改造。投资810万元对第一垃圾厂51万吨垃圾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了封存;投资460万元对第二垃圾厂18万吨垃圾进行了迁移,并建成了建筑垃圾处理中心,年可处理建筑垃圾10万余吨、制砖3000余万块;投资230万元对第四垃圾厂26万吨垃圾进行彻底迁移,经后期建设,第四垃圾厂成为环卫数字监管中心。
  (二)垃圾综合处理厂提升工程。2005年第三垃圾厂经提升、扩建成为垃圾综合处理厂,2006年一期竣工并投入使用。为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对垃圾综合处理厂进行了一系列完善工程。一是渗沥液处理系统改造。2009年对渗沥液处理系统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改造后渗沥液处理系统由原二级排放标准提升至《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表二标准,出水可直接排放。二是填埋区运营期建设。随着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长,填埋区运行负荷随之增加,2009年至2010年投资近600万元对填埋区进行了运营期建设。修筑隔离坝300米、铺设防渗材料1.2万平方米、安装防飞散网1000余米、铺设堤顶道路近1500平方米。同时,新购置各类环境监测仪器,加强对周边环境、大气、地下水等的实时监测。三是厂区综合提升。实施办公楼、厂区道路、排水、绿化以及仓库建设。新建厂区道路260米,安装排水管道260米,铺设花砖2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1万平方米,厂区设施明显提升。
  (三)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彻底解决垃圾处理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的难题,经多方考察2009年招商引资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项目由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投资建设,采用BOO合作方式,总投资2.6亿元,占地面积108亩,采用流化床焚烧工艺,设计为2炉2机,日处理能力600吨,年可发电8000万度,预计今年可竣工并投入使用。
  二、加大投入,完善垃圾收运配套设施
  (一)垃圾中转工程建设。为建立布局合理的垃圾中转网点,逐步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城区新建16座压缩式中转站、100余座地嵌式垃圾收集站,建立了以中转站为轴,站前收集、压缩转运、集中处理的作业模式,提高了垃圾清运效率。
  (二)公厕建设。为建设布局合理、设置科学的公厕体系,近年来城区共新建、改建水冲式公厕200余座,彻底消除了旱厕,并在部分公厕利用太阳能光伏板照明,体现低碳环保的城市特色。
  (三)专业设施设备、车辆的配套工程。先后购置高压清洗车、洒水车、摆臂车、压缩车、密闭自卸车、除雪车等100余部大型专业车辆、100余部垃圾电动收集车及多功能除污机等环卫专用设施设备,环卫作业机械化、专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同时投资200万元建设面积5000平方米的环卫专业停车场,放置专业车辆。
  (四)果皮箱、垃圾箱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近年来,市区主次干道设置垃圾箱、果皮箱1500余套,更换维修果皮箱、垃圾箱300余套、其他配套设施千余套,环卫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日益完善。
  三、凝神聚力,加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完善垃圾压缩转运模式。2012年初,我市进一步理顺市区城市管理体制,对环卫事权重新进行了划分,为解决新接管地区垃圾转运问题,投资270万元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3座压缩式垃圾转运站,日转运能力300吨,完善垃圾转运模式,提高垃圾清运效率。
  (二)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厂。根据省政府53号文件精神,先期起草了《餐厨垃圾管理办法》(草稿),同时对市区餐饮服务单位产生的餐厨垃圾量、处理去向进行了摸底调查,建立了台账。2012年积极申请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厂,并列入市区城建计划,拟建设一座占地100亩,日处理能力2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厂,2013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三)建设飞灰填埋场。飞灰填埋场是垃圾焚烧发电厂必备配套项目,设计分四个填埋单元,占地90亩,日处理量150吨。为实现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固化物的规范填埋、规范管理,2012年计划投资730万元,建设飞灰填埋场第一填埋单元,实现飞灰的无害化处理。
  (四)实施渗沥液调节池封盖工程。为提升渗沥液处理水平,改善垃圾综合处理厂环境,2012年计划投资180万元对渗沥液调节池进行封盖,封盖面积5500平方米,实现沼气的集中收集导排,进一步提升垃圾综合处理厂空气质量。
  四、精细管理,提升设施运营能力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