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画水镇、南市街道共取缔废塑料加工户1194家,占总数的92.4%;规范提升园区内废塑料加工企业41家。10月31日,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相关负责人在浙江省听取当地汇报后指出:“废塑料整治,浙江行动迅速、科学部署,走在了全国前列。东阳市的整治,顺应民意,切实解决了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应及时做好总结宣传工作,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长效管理,引导整治促进转型
浙江省废塑料加工行业整治,并不始于路桥区和东阳市。有着“中国小家电之都”称号的宁波慈溪市,因废塑料加工行业与小家电关系密切,成了省内最早、最大的废塑料加工经营集散地,也最早迎来整治。
记者了解到,经过20多年发展,慈溪市废塑料加工行业最多时有4000多户,集中区域道路两边一度多是堆得小山一样的废塑料。
环境的污染,群众的抱怨,使废塑料加工行业最集中的慈溪市桥头镇最先行动起来。2005年,镇政府联合工商、环保等部门进行整顿,取缔了国道边的无序市场,新建专业废塑料市场;同时,取缔了废塑料退镀、缸脚料淘洗、盐卤分选等污染严重的几十户经营户。
然而,桥头镇的整治,使废塑料加工行业向附近观海卫镇等几个乡镇扩散。2007年,慈溪市提出全市整治目标:用3年时间,即在2010年6月前,各不合格废塑料加工点或自行关停,或按标准严格审批;到期未关停或未按标准整治到位的,将采取强制措施。
2008年,慈溪废塑料加工行业污染被列入宁波市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区。同年,慈溪市废塑料加工行业整治工作正式启动。整治仍以整顿、规范为主,仅提出建设废水三格式沉淀池并回用中水、安装简易隔音设施等8条整治标准,并决定在桥头镇建立一个再生塑料产业基地。
3年之限到了。2010年3月,由市长挂帅,5个重点乡镇(街道)为责任主体,慈溪市投入1200万元资金,环保、工商、国土、供电、公安等部门联合行动,掀起一场废塑料加工行业整治风暴。
经整治,全市已审批的106家废塑料加工企业得以规范发展,321家达到整治标准通过了环保审批。总投资4亿元的浙江再生塑料产业基地一期工程也于2010年10月建成。园区内建设了日处理1800吨的污水处理厂和废气、废渣处理工程,处理后废水能实现80%循环使用,有机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去除率也大于90%。
慈溪市环保局副局长罗爱庆深有感触,“打击容易,长效管理难啊。”她告诉记者,当年,慈溪整治也采取了大规模的宣传发动、联合执法、转型升级等一系列举措。但慈溪农田少,城镇化程度高,家家户户都躲在自家院子里非法加工,即便打击后,也无法清除。每次检查,执法人员还得带个梯子,爬上院墙才能发现有没有违法生产。
在去年7月的集中行动中,慈溪市法院还对24家非法废塑料加工经营户进行强制执行,并拘留了不履行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两名当事人。但由于非法窝点的进入门槛、生产成本、违法成本都比较低,且当地每年200万吨再生塑料粒子需求的市场存在,非法加工经营打而不绝。
桥头镇曾期望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再生塑料产业基地,目前却处境尴尬。占地223亩,可容纳300家生产经营户的基地,目前仅入住30多家。
究其原因,企业需经严格审批才能进入,且厂房、水电、治污等生产成本加起来较原来提高了一半;此外,国家对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给予的优惠措施不多,企业难以享受;地方虽有地税减免政策,但与场外非法加工经营户偷逃税款相比,成本仍高不少。
企业正规出路何在?离慈溪不远的杭州湾经济开发区,有一家在全球再生中空短纤生产行业首屈一指的企业——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利用从国外进口的废弃饮料瓶身,加工处理成弹性纤维,广泛用于被服、靠垫、枕芯、沙发及无纺布等行业。预计今年公司产能将超15万吨,产值达16亿元,实现利润5000多万元。公司先后投入2300多万元用于污水处理,生产用水采用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产生的污水在用膜处理后还能实现100%回用。
遗憾的是,这是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的唯一一家。
慈溪各级各部门也为长效管理动足脑筋:市政府要求,3年内,废塑料整治联合执法队伍不散、工作力度不减、政策不变,监管从严,并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整治成果的巩固;各乡镇街道则专门成立巡查组,每天巡查;供电、环保等部门对农民家中每月用电量进行比对,一旦发现用电过多即深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