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环路曾围一圈垃圾堆——访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王维平

2012-08-24 环境与生活 作者:朱艳 A+  A-

  “北京天通苑的宅基地曾经是垃圾场”,这种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发现,有人在网上说北京天通苑住宅区的地下原来是一个大垃圾场,还让民众别买那里的房子。那么,真相究竟如何?曾围绕北京城的垃圾场用地该怎样利用?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市的垃圾清运管理工作,该委员会的副总工程师王维平先生,就此问题接受了本刊的采访。

  只有很小一片地
  盖在原来的垃圾坑上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王维平副总工程师告诉《环境与生活》杂志,大约20年前,天通苑的东南角曾是一个垃圾坑,占地100多亩,坑深14.5米,“这里原本是挖沙的沙坑,后来填了垃圾,填垃圾的时间应该是在1985~1989年,当时是由北京市第四清洁车辆场负责往那运的垃圾”。不过,天通苑小区如今已发展到占地4000多亩,只有东区南角很小的一部分原来是垃圾坑,归昌平区管辖的地方都是正常土地。
  约在1995年,北京市开始筹建天通苑小区时,恰恰是在东南角这里开建的。当时,是把地基一直挖到实土层,打上钢筋水泥的桩,在此基础上建了楼房。小区刚建成的时候,周围确实有些臭味散出,王维平解释,这是因为楼房地基周围的垃圾没有彻底挖出,只是盖了净土,种上花草。这些臭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基本无害,只是会给当地居民的感官带来不悦。不过,现在已经没有臭气了,因为一般臭气外溢的期限是8~10年,现在地下封存的垃圾已经彻底腐熟了,有机质变成了土壤。

  当时中国还没有“环评法”

  王维平强调,大家千万不要夸大其词,在没有彻底清除的垃圾坑上建房的案例,北京市仅此一个,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王维平说:“当时天通苑筹建的时候,还没有环评法,2006年才对该项目补办的环评,之后还把天通苑和天通北苑之间的一个化工厂迁走了。”记者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是2003年9月1日才开始施行的。
  那么,东南角这一小块地是否存在现实隐患呢?王维平表示,考虑到垃圾渗沥液(又称渗滤液)或许会腐蚀桩基,因此需要考虑请专业人士对楼座下面的桩做检测。
  针对有人担心垃圾里的电池等废弃物是否会带来重金属超标危害的顾虑,王维平强调,当时由于居民拥有的家用电器很少,当时废家电都卖废品,所以生活垃圾中废电池的量只占极少的部分,2000年中国开始生产低汞电池,2003年开始生产无汞电池。再者,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曾做了千百次的浸出实验,发现重金属基本不会溶于水,“我们把含重金属的物质做成砖泡在水里,每周化验一次,一直化验了5年,水都没事。”

  农民拒绝北京城的垃圾
  近5千垃圾堆沿四环路围一圈

  那么,天通苑为什么会有垃圾坑呢?这还得从北京市的垃圾处理历史说起。王维平介绍,1979年之前,北京市的垃圾都被运到郊区做农肥,因为那个时候垃圾成分简单,里面没有塑料,牙膏皮全被回收了,就是些脏土烂菜,这时处于垃圾的自然净化阶段。
  但是1979年以后,农民开始拒绝城里来的垃圾了,因为塑料袋、避孕套、碎玻璃都出现了。“当时国家没有垃圾处理标准,没有垃圾处理厂,也没有相关法律,怎么办呢?就是到农村租块地,往那一堆。”这一堆就堆了10年。“我们通过航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分别在1981年、1983年、1986年做了3次调查,发现垃圾沿着现在的四环路堆了一圈,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有4700多个,3次调查的数据基本一致,可以说当时的北京市陷入了垃圾环带的包围之中。”王维平说,1979~1989年这10年,垃圾的管理属于堆放污染阶段,而四环外的天通苑垃圾坑在当时并不突出。
  接下来的10年,便进入垃圾的末端处理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出台了一些规定,垃圾无害化处理标准、垃圾处理厂建设标准、环境污染控制标准等相继出台。1995年4月1日,国家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与此同时,还建了一批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示范工程,当年仅德国就捐建北京5个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此后,北京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逐渐达到了97%。

  北京市政府拨款22亿元
  给垃圾堆搞土壤生态修复

  2009年以后,垃圾处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入与国际接轨的垃圾现代综合管理阶段,王维平说,垃圾管理的对策首先是垃圾减量,“减少垃圾的产生要比花大价钱来搞末端治理强!因为末端治理要承受大量的运营负担,也造成污染。”日本在1989~2009年的20年间,实现垃圾减量达44%,减了将近一半。其次是垃圾资源化,把金属、塑料等分离出来,作为再制造的原料。最后才是无害化处理,要求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100%处理率。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