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垃圾分类试点满两年 投放准确率超八成

2012-03-21 浙江在线 作者:包勇 A+  A-

  2010年3月25日,杭州启动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转眼已近两年。去年,记者深入东平巷社区羊血弄小区、西牌楼社区、姚园寺巷小区、柳浪新苑、绿茗小区、城站路小区这六个点进行垃圾分类工作调查,发现垃圾分类工作好坏分明,冰火两重天。

  今天,记者再次深入这六个小区调查,看看这些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进展得如何,是知耻而后勇进步了,还是昙花一现倒退了呢?

  好的更好了,差的也迎头赶上了

  第一站,记者来到西牌楼社区,这也是去年垃圾分类工作调查中做得比较好的社区之一。不知道现在这项工作进展如何,是进步,还是倒退呢?

  刚走进西牌楼社区,看见一位女士从楼道里走出来两手各拎一只垃圾袋,一只垃圾袋为绿色的“厨房垃圾”袋,一只为常见的白色塑料袋。只见这名女士走到垃圾箱前,熟练地将白色垃圾袋丢进黄色的“其他垃圾”桶内,绿色“厨房垃圾”袋丢进了绿色的“厨房垃圾”桶内。

  这名女士姓阮,阮女士笑着说,“小区户户家庭都在垃圾分类,两年过去了都习惯了,什么样的垃圾该放进什么样子的袋里,都有条件反射了。”

  随后,记者在路人奇异的目光下,翻遍小区内的垃圾桶,发现西牌楼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得还真不错,就连小电池都能做到分类,堆放在红色“有毒”垃圾桶内。

  第二站,记者来到去年调查中最差的社区——绿茗社区,在去社区之前,记者脑海里浮现出去年垃圾不分类,并且乱堆成“小山”的情景。

  没想到,社区内的6组黄绿分类垃圾桶摆放整齐,每个垃圾桶的盖子全部打开着。不过记者查看桶内垃圾发现,垃圾桶内存在“混放”现象,也就是将厨房垃圾袋丢进“其他”垃圾桶内。

  “社区离四季青服装城很近,里面住着不少流动人口,垃圾乱扔,不分类的情况比较严重。”社区一位保洁人员说,社区内垃圾分类做的最好的是老人。

  “以前垃圾桶多脏,谁愿意打开盖子丢垃圾,现在每次看到保洁人员要对垃圾重新分类,自己不分类都觉得不好意思,社区已经有不少人已经开始慢慢垃圾分类了。”社区一位姓陈的阿姨说。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姚园寺巷社区、柳浪新苑、羊血弄小区和城站路小区,发现垃圾分类工作之前做的好的社区依然很好,做得较差的社区也有了显著的进步。

  比如,获得“杭州市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称号的羊血弄小区,去年只有2幢楼道垃圾分类实名制,如今,20幢楼道全部垃圾分类实名制,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个垃圾袋上都贴有住户的门牌。

  一年前还是处于听、看的阶段的城站路小区现在也好了不少。在小区做了13年保洁工作的朱红霞说,自己每天都需对垃圾重新分类,但分类时间已经从1年前的2个小时缩短到1个小时左右。

  各个小区的推广经验都很有特色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每个居民参与进来,这就需要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西牌楼社区书记张蓓说,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从起步就开始吸纳居民的智慧。

  “小区老人比较多,有居民提出,将垃圾分类编成老人喜欢听的快板、紫竹调和杨柳青,方便老人记忆。”张蓓说,现在这些曲调在社区内流传,有的老人在家里边唱边垃圾分类,效果非常好。

  “在家里垃圾分类是枯燥的,通过各种欢快、简便的方式将垃圾分类和娱乐结合在一起,这样丢垃圾也变得快乐。”张蓓说。

  除了与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工作跟踪也是同样重要。“一年里,垃圾分类情况时不时有反复,居民有时做得好,有时做得不好,这就需要提醒。”张蓓说,做得不好的楼道,社区就会在楼道口贴上提醒公告。

  目前,西牌楼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率达到98%,正确率达到92%。看着这些数据,张蓓又动起了脑筋,要让居民一直保持这份积极性。

  “现在正与北京一个基金合作,今年上半年将在小区安装厨房垃圾处理器,到时可以将厨房垃圾转变为肥料,用于小区绿化。”张蓓说,要是有多余的肥料可以拿去买卖,为社区增添更多的绿。

  与西牌楼社区一样,东平巷社区羊血弄小区在垃圾分类工作中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与经验,那就是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实名制。

  垃圾分类“实名制”刚在杭州出现时备受争议,“实名制”扔垃圾会不会涉及隐私?

  “谁会无聊到去垃圾桶里翻塑料袋,看别人家里吃些什么东西?”羊血弄小区居民陈先生觉得,这没有什么问题。

  东平巷社区副主任郑欣说,“实名制”首先是建立在居民自愿的基础上,前期经过了详细的调查,其次只针对厨房垃圾推行实名制,也不会对居民隐私权造成很大影响。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