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垃圾问题反思
2006-12-23
《智囊》
作者:赵波
A+ A-
高科技垃圾引发的话题
2002年2月25日,美国西海岸的两个环保组织——总部设在西雅图的巴塞尔行动网络[Basel Action Network (BAN)]和硅谷防止有毒物质联盟[Silicon Valley Toxics Coalition (SVTC)]发表了其联合撰写的长篇报告《输出危害:流向亚洲的高科技垃圾》(Exporting Harm:The High-Tech Trashing of Asia).这篇被世界各大通讯社所摘录转载的50多页的报告用大量的图片以及实地取样化验分析数据揭示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正在向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转移高科技垃圾,并在当地造成难以逆转的环境生态灾难.
报告详细介绍了电子垃圾重灾区广东贵屿镇(China: The Story of Guiyu)的情况.始于95年的这项产业,使贵屿镇雇佣了十几万来自安徽,湖南等地的民工,每年处理逾百万吨来自美国,日本,南韩等地的电子垃圾.由于处理手段极为原始,只能通过焚烧,破碎,倾倒,浓酸(王水)提取贵重金属,废液直接排放等方法处理,造成了非同寻常的生态恶果.对河岸沉积物的抽样化验显示,对生物体有严重危害的重金属钡的浓度10倍于EPA(美国环保署)认定土壤污染危险临界值,锡为152倍,铬1338倍,铅为危险污染标准的212倍,而水中的污染物超过饮用水标准达数千倍.由于地下水源污染的不可逆转,贵屿镇现在不得不从30公里以外的地区买水饮用;大比例的呼吸道疾病,大面积的肺炎流行,各种癌症及不明病症频发;甚至一部分从事废品拆解的女工分娩时羊水呈墨绿色,降生的婴儿皮肤漆黑一团并很快夭折.许多因垃圾处理富起来的贵屿人纷纷迁离贵屿.
更为糟糕的是,贵屿现象正在扩散,就近而言,每天有上千吨的废旧电脑发送到清远市的龙塘镇,这里正在形成新的贵屿;远的已至湖南以及其他一些内陆不明地区. 就在BAN与SVTC报告发表的同一天,《电脑报》刊登了对浙江台州地区电子垃圾的暗访报道.作为走私进口电子垃圾大规模拆解处理及集散地,台州的问题同样是触目惊心.至此,中国高科技垃圾重灾区才渐渐浮出水面.
2002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重申我国将采取三大措施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越境转移,禁止进口污染环境的电子垃圾.此前,国家环保总局,海关总署等部门曾联合发文,明确规定自2000年4月1号起,禁止进口废电视机及显像管,废计算机,废显示器及显示管,废复印机,废摄(录)像机,废家用电话机等十一类废电器.然而由于监控不力,地方保护等众多原因,仍然有大量的电子垃圾通过夹带走私或者直接走私源源不断的流入我国,只不过由原来的公开变为半公开及隐蔽的行为,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大大小小的港口为这一走私提供了便利.据BAN与SVTC报告引用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研究结果估计,2002年美国约有1275万台电脑报废,其中80%也就是近千万台的电脑垃圾流入亚洲,而大部将进入中国大陆. 在对洋电子垃圾的一片谴责声中,我们对自己产出的高科技垃圾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每年电脑新增销量上千万台,未来5至10年的年增量更被业内人士估计为25%左右,当前旧电脑的淘汰量每年估计为500万台以上,并且随着液晶显示器的出现并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传统球面显示器电脑的淘汰速度将会加快;据最新统计我国电视的保有量已近3亿,以及天文数字的其他家电也逐渐进入更新报废期.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自己每年产出的高科技电子垃圾也将成为巨量数字. 对浙江台州的调查我们已经已经发现了大量来自国内的电子垃圾(譬如福州大学淘汰的计算机).所以仅仅靠堵塞渠道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电子垃圾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留给我们的只有理智的面对而不是逃避.
为什么电子垃圾流向中国等亚洲国家而不是其它
美国向中国等亚洲国家大量输出高科技垃圾,除了美国没有在限制发达国家将有害物质转移到其他国家的"巴塞尔公约"签字(美国由来已久的自私本性)外,据BAN与SVTC报告分析,亚洲国家低廉的工资,普遍缺乏环保标准以及相应的有效法律体系保障是两个重要的原因.
电子垃圾真的是遭人唾弃的废物吗
在这里我们必须纠正由于某些媒体对电子垃圾造成严重恶果的报道给公众造成的一些误解.不经意间,它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电子垃圾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不正确的处理方式,或者说人为的原因,电子垃圾所造成的生态灾难是人祸而不是其他.实际上,对于大部分电子垃圾而言,只有显示器和线路板,回收处置需要较高的工艺,回收不当将造成环境污染.以废计算机为例,由于铜,铝,钢铁,塑料等占其的90%,如果是以手工方式拆解和分拣,不涉及化学过程,不仅不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有相当高的资源回收率.
笔者认为,真正困扰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子垃圾处理问题,不是技术,不是投资,除了国家严格的环保要求标准之外,作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让企业难以承受的居高不下的人工成本才是根本原因.
我国是自然资源人均占有极度匮乏的大国,然而却具有源源不断的巨量优质低价劳工储备,这一切给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财富化提供了巨大的需求与条件.在对洋电子垃圾的一片喊打声中,在国家自上而下对洋电子垃圾的封堵之下,我们是否冷静审视,寻找对于尚处雏形的我国环保产业而言所蕴藏的巨大机会 不仅是对电子垃圾,在对整个垃圾处理产业审视之后,我们不无遗憾的发现,我们在此有着太多的误区,我们正在做着许多错误的事情而不自知.因而我们必须了解外面的世界,进而反思我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