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应山西省市政公用事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市容环卫分会会长朱庆,大同市平城区环卫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金栋邀请,环卫科技网总编郑振涛赴山西省大同市参加《平城环卫志》发行仪式。
说到大同,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一座百年“煤都”,联想到的是刺鼻的空气和飞扬的煤灰……,但当真的到了大同,我的印象随之彻底改变,这里天空蔚蓝、道路洁净,宽阔的御河两岸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大片的绿地,没有丝毫“煤都”的传统样貌!
同时,我还了解到,大同其实是一座具有2300年建城史的文化古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里有开凿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有供奉着佛祖舍利的辽代古刹华严寺、有始建于明初的代王府等一系列名胜古迹!
现在的大同是中国第九座文化古都,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西省卫生城市,并正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这一切的背后,毫无疑问凝聚着无数大同环卫人的勤奋与汗水!
虽然对《平城环卫志》抱有一定期待,但当在发行仪式上正式获赠本书时,笔者仍大为震撼!一是没想到一部区级的环卫志竟是这样厚厚的“大部头”;二是没想到这部环卫志的编修质量竟然如此之高!
全书共600余页,彩印,图文并茂展现了当代平城环卫人的新风采,内容跨越千年,以洋洋洒洒60万言,揽平城环卫资料于史籍,辑环卫行业精华于一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环卫史料大全!
厚厚一本环卫志拿在手中,深感其份量之重!
据《平城环卫志》记载,大同先民在10万年前就有了不随意丢弃生活垃圾,将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处理的意识。
北魏建都平城后,朝廷就有了常设的保洁机构和专职的保洁官员,每天都有环卫工集中清扫街道、清运垃圾。
此后绵延2000余年,到清光绪年间,清廷先后颁布《违警罪章程》《预防时疫清洁规则》《设立报单牌章程》等市容卫生法规,开创了中国公益环境卫生史上依法规范民众环境卫生行为的先河。
到了民国时期,1920年,大同市设立马路工巡局,招募巡夫十余名,配牛车10辆,专门负责洒扫及清道事宜。1934年,马路工巡局裁撤,环卫工作改由警察局负责,更名为“马路清除队”。
1937年9月13日,大同城被日军侵占。马路清除队停办所有卫生事务,改由日军警察署警务系办理,扫路工被称为清道夫,穿统一配发的小坎肩,除清扫街巷外还兼清扫监狱、抬埋死人,直到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环境卫生事务由大同县警察局负责管理。1946年,警察局设卫生队,置队长、雇员各1名,班长44名,卫生夫44名,专司清扫街道环境卫生事宜。此时,扫路工工资微薄,难以度日,只得抽空帮人“抬棺材”“打墓穴”,甚至“卖血”养家糊口。
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揭开了大同历史新纪元。5月3日,大同市人民政权开展并完成了对旧警局的接收工作。从此,环卫管理由大同市公安局接管,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同人民,对大同市区环境卫生开始了全方位治理。
1950年,卫生队改为市卫生局领导,清道工改称清扫工。因人员少、车辆有限,城内垃圾不能及时清运,特别是小街巷的垃圾更是得不到清理,造成细菌滋生和传染病流行。在中央防疫委员会领导下,大同市迅速掀起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即“除四害”运动。仅半年时间,市区清理垃圾数千吨,并新建和改建厕所、水井,城市面貌得到改善。
1959年11月,大同市卫生队改称大同市城区环境卫生管理所,归城区领导。
1966年,环境卫生管理所始建修理组,1974年更名为修理厂,负责全所车辆的修理、维修、保养工作。1971年组建汽车队。1973年组建清洁队和肥料队,担负市区内路面清扫、街面洒水及垃圾清运。肥料队最初只有十几名正式职工,粪便掏运主要由“投工换肥”的大队(村)社员完成。
1975年1月,各街道成立环境卫生管理站,管理站下设由居委会主任和民办保洁员组成的保洁小组,负责本居民区的环境卫生和清扫工作。全区共设立7个卫生管理站、100多个卫生保洁组,共有219个民办保洁员。城市卫生工作“三级管理”体制从此形成。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环卫事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1979年,大同市建成第一座水冲式公厕,标志着大同市厕所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1980年,城区环境卫生管理所更名为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处,下设清洁队、肥料队、汽车队、修理厂、砖瓦厂。
1984年,环卫处开启了改革尝试。经过几年的探索,于1986年经过反复酝酿制定了1987年改革方案,经区委、区政府批准,1987年1月正式实施。改革的内容涉及经费包干、中层领导选举聘任、机构精简、车辆管理、定员定编等。经过一个阶段的改革实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成效。
1990年代,环卫处实施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进行第二次改革,1994年5月18日正式实施。通过对劳动用工制度、工资制度、人事干部制度改革,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全处环卫工作注入生机、增添活力,环境卫生工作水平得到提升。
2008年-2011年,是大同市机械化清扫作业大发展的时代,机扫主干道标准化达标率达到90%以上,魏都大道、云中路等主干道“六净六无”全部达标。
1987年,清洁队改称清洁公司,清扫服务范围东到御河南北路、西至大庆路、南至二电厂、北到大同站。清洁公司提高清扫标准,一级路面由“四净五无”提高到“六净六无”;二级路面由“一扫二保”改为“一扫全保”。
1994年,大同市制定《大同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经山西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正式实施,这是大同市第一部市容管理法规。从此,城市环卫有法可依,步入法制化轨道。
1997年,市政府调整城区、矿区、南郊区卫生责任区,城区环卫处承担22个片区、数十条路的清扫保洁、路旁废土清运和公共厕所清掏等任务,作业面积达到180万平方米。
1998年开始,大同市环卫作业开启机械化时代,相继购置了首辆压缩垃圾车、首辆扫路车、首辆除雪车,建设了首座地坑式垃圾收集站、首座压缩垃圾中转站,逐步形成垃圾前端收集、中端转运的收运模式。
2013年,环卫处责任面积突破1000万平方米,先后成立4个机械化清扫公司,承担主干道的清扫、保洁、清洗、收集任务,实现环卫零机械清扫到70%机扫的历史性跨越。
2015年,大同市环卫处制定《城区环卫处环卫工人星级考核办法》,按照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评选年度优秀环卫工人,颁发带有1-5颗星的工号牌,并建立星级环卫工人档案。星级考核机制的运行,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提升了环卫整体工作水平。
2016年,大同城区环卫处智能化管理工作进入系统调试阶段,建成车辆GPS卫星定位、对讲机通话定位、垃圾收运管理定位、重点区域监控定位的“四位一体”系统,对车辆和一线工作人员工作量化、作业考核进行科学管理,对全市垃圾清运实施24小时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管理和调度,实现垃圾收运可视化、车辆监管实时化、垃圾处理及时化、作业考核科学化的目标。
2020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与500余名工作1年以上、45岁以下的工人签订劳动合同,规范了劳动用工,稳定了环卫队伍。2022年,环卫工人早餐补助由180元提高至260元,每人每月涨工资200元,清洁工工资达到2000元以上。
2020年,平城弘泰环境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下设3个子公司,业务涉及清扫保洁、渣土清运、固废回收、垃圾收运等,实现公益要素向空间拓展转变,实现单一产业向多元市场转变。截至2022年底,弘泰环境产业集团总计拓展市场业务3000多万元。
从新中国建立到2022年,平城区环卫队伍由初期的20人发展到4600余人,道路清扫面积由10余万平方米增加到1865万平方米,环卫装备水平居全省前列,主次干道实现机械化清扫清洗,生活垃圾收运形成体系化,并覆盖城乡,成功跻身“全国卫生城市”行列,连年被评为山西省卫生城市。
山西省市政公用事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市容环卫分会会长朱庆在现场发言中指出,《平城环卫志》既是一部平城环卫事业发展史,更是一部见证城市变迁的奋斗史,它的出版发行凝聚着全体参与史志编修人员的一片心血,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
其实,据环卫科技网了解,全国各地的环卫普遍拥有着与大同环卫相似的发展史,这部《平城环卫志》,也堪称是整个华夏环卫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自然,完成这样一部环卫志的编修殊为不易!大同市平城区环卫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金栋在仪式上感叹,由于面临年代久远、文献资料匮乏、口述资料少、老环卫工离世、当事人不多等困难。为了寻找资料,几位专家和工作人员趴在阴暗的档案馆一呆就是几十天,在繁多的档案中仔细寻找有关环卫的每一条信息资料……;很多环卫部门的老领导、老工人,他们不顾年老体衰,数次踊跃参加编写会议,主动提供口述、文献资料,为《平城环卫志》的编修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弥补了历史档案资料不足的缺陷。原市委党史办主任、山西党史学会副会长、特邀专家景京同志,60多岁仍不畏严寒酷暑,白天赴环卫老工人、老领导家中采访录音,晚上再梳理成稿,形成了珍贵的口述历史资料。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特邀专家王林同志,在右手有病的情况下,忍痛坚持编写文稿,反复修校史料。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特邀专家金丽娟同志,坚持在老父亲灵堂前编写志书。还有原人大副主任、环卫处处长费勇同志多次带病写稿、审稿,从无怨言……。
大同市政协副主席、平城区委书记李继忠在环卫志序言中说,“志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踵事增华,流传千载,贵在史识,重在致用。抚卷在手,深感修志不易!”
这段话道出了编修这样一部环卫志的特殊意义,就如发行仪式现场大屏幕上的一句话:
“志环卫历史 续环卫精神”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AI+环卫”典型案例公布!你入选了吗?
2025-04-28
官宣:环卫科技网是干啥的?
2024-07-17
2025年东三省环卫交流会会议通知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