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县城管执法局

一、我县垃圾治理工作基本情况
保康地处鄂西北,东依襄阳、西连接神农架、北交武当山、南接大三峡。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全县版图面积3225平方公里,现有11个乡镇、257个村、19个社区、122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万。
近年来,保康坚持把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事抓,紧紧围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目标,因地制宜,结合山区县情,按照“抓两端、攻中间、改习惯、建机制”的总体思路(抓两端:前端分类,终端处置;攻中间:转运收集及资源化利用;改习惯:改生活习惯;建机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在原“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分拣、县处置”的垃圾收集处置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减量化、小型化、分散化、无害化垃圾焚烧设施试点建设,在垃圾终端处置方面探索“保康山区模式”;积极推进“两网融合”,在垃圾分类方面开展“保康实践”,努力打造农村垃圾分类“保康样板”。目前,全县已建设村级垃圾分拣站120座、镇级垃圾转运站13座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12座、生活垃圾处理场1座、应急保障处置场1座、日处理20吨餐厨垃圾处理场1座、乡镇餐厨垃圾处理全覆盖、小型焚烧设施4座(过渡湾镇、寺坪镇、马桥镇尧治河村和黄龙观村)。日产生活垃圾总量约190吨,其中可回收85吨、其他垃圾105吨,回收利用率45%。年产垃圾量为6.94万吨,其中可回收物3.1万吨、其他垃圾3.83万吨,县城处理3.29万吨,村镇处理0.54万吨,焚烧占比14%。通过开展城乡垃圾治理,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二、开展小型焚烧设施试点建设,积极探索垃圾终端处置“保康山区模式”
根据国家《“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住建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6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管理的通知》及省相关文件,要求按照“宜烧则烧、焚烧为主”的原则加快推进焚烧设施建设,到2023年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探索小型焚烧建设试点。我县已在过渡湾镇、寺坪镇、马桥镇尧治河村及黄龙观村开展小型化生活垃圾焚烧设施试点探索,通过试点探索,小型焚烧处理设施很适合山区,既可就地减量,又可减少运行成本。
(一)过渡湾镇低温裂解试点运营情况。该镇紧抓“健康小镇”机遇,达刚控股集团援建1台价值300万元,日处理3吨的生活垃圾低温裂解焚烧设备。该焚烧设备由垃圾上料系统、裂解气化炉、二燃室、急冷塔、脱硝装置、脱硫塔、活性炭装置、袋式除尘器、引风系统、烟囱、电气控制系统组成。设备末端安装有实时在线监测装置,可以把数据适时传送到环保部门。经过论证,设备产生的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远低于国家标准要求,二噁英实现零排放。该设备自2022年6月6日正式点火投产,运行正常。实际操作需要2人管理,可辐射该镇8个村80平方公里,日处理垃圾约2吨,处理成本为100元/吨,对比卫生填埋,每吨可节约70元。
(二)寺坪镇热解气化焚烧运营情况。该设备由清风鸣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日处理5吨。主要处理技术为热解气化,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热解气化,主要是将生活垃圾投放进垃圾热解炉体后,垃圾在高温缺氧状态下将大分子化合物裂解成小分子化合物,析出自身水分,排除废气和残渣。第二部分是尾气净化。主要是将生活垃圾热解后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经净化装置吸收分解、析离、净化为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气体后达标排放。尾气净化设备包括二次燃烧、冷却、旋风除尘、活性炭吸附、静电除尘、脱硫脱硝等装置。该设备自2021年10月1日点火运行以来,运行正常,操作人员1名,日处理生活垃圾5吨,可辐射10个村,处置成本约50元/吨(包括人工工资、水电费等),对比卫生填埋,每吨可节约120元。
对比以上两种小型焚烧设备,设备占地面积小,都能就近就地处理辖区内生活垃圾,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低温裂解焚烧设备智能化程度较高,属于精细化设备,操作简便;对比卫生填埋,每吨可节约100元的成本。不足是处理体量不足,日处理3吨平摊到每吨处理综合成本节约不明显;设备有待改进,比如进料口较小,需要人工分拣,费时进料慢。热解气化焚烧设备操作简单,适合山区,接地气,垃圾收集后,直接上料入焚烧炉,垃圾不存放、不落地,减少污染;运行过程中,耗能量很少,处理成本较低(每吨约50元)。不足是进料口还需要增加辅助设施;建厂后需配套废水处置人工湿地设施。
三、“两网融合”推进垃圾分类,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保康样板”
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两网融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双向发力,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取得新突破。
一是宣传引导改习惯。我们坚持宣传在前、引导在前,扎实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条例。通过讲座、发放宣传手册、保洁员轮训、媒体宣传等方式,推进垃圾分类知识进小区、进乡镇、进村组、进农户,引导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是村级抓源头减量。村级建设垃圾分拣站,开展源头就地减量,目前已建成村级垃圾分拣站120个。村级垃圾分拣站主要功能包括:可回收物分拣区、易腐垃圾堆肥房、杂物处理池、有害垃圾收集点和工具房。由保洁员负责统筹村级垃圾分类和管理,把控好源头分类减量第一关。易腐垃圾就地堆肥还田;可回收物集中初次分拣交售镇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回收精分后销售;有害垃圾集中保存;其他垃圾及杂物无害化处理。
三是镇级抓回收利用。结合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配套12座镇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并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运行,规范废品回收行为,统一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公司回收、精分、打包、储存、销售处理。建立一站式服务网络,采取公司主动下村收购、村级联络员和群众自行交售方式结合,做到应收尽收、应分尽分。通过两网融合,有效促进废品回收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四是终端处置转型升级。积极推进焚烧设施域共建共享,配套建设日处理150吨垃圾转运站,2023年2月底县城垃圾运至房县焚烧处置;投入5000多万元完成歇马庙坪垃圾处理应急保障处置场建设;投入3000多万元完成城乡餐厨垃圾处理场;争取政策扶持1976万元,配套垃圾收集转运车28台、垃圾分类桶10000余个、环卫工人垃圾分类收集车30辆,乡镇收运体系更加健全。
四、深入贯彻落实“共同缔造”理念,高质量推进城乡垃圾治理工作
下一步,保康将按照省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求,深入贯彻实践共同缔造理念,高质量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守护好保康的青山绿水,打造生态优、环境美、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
一是持续抓好垃圾分类减量。建好用好村级垃圾分拣站,切实从源头落实好垃圾减量,通过村镇两级分类,进一步完善“两网融合”体系建设,从源头上减少垃圾量,提高资源化综合利用。
二是加快推进区域共建共享。加快推进与房县合作的焚烧设施区域共建共享,确保县城区生活垃圾在2023年2月底运至房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处置。
三是探索小型焚烧设施建设。我们将在总结过渡湾镇、寺坪镇小型化生活垃圾焚烧设施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小型化焚烧炉建设。如果小型焚烧试点得到认可,我们将积极推广,扩大乡镇覆盖面,做到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解决部分偏远乡镇偏远村垃圾运输距离远、费用高的问题。
四是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在宣传引导、发动群众方面下足绣花功夫,大力宣传,广泛宣传,继续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红黑榜”、卫生文明创建、星级评选等有效方式,发动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管、共享。让垃圾分类融入百姓生活,让“随手扔”变“随手分”。

保康县城管执法局
保康县城管执法局
1
粉丝数
64
阅读量
12
点赞量
“AI+环卫”典型案例公布!你入选了吗?
5天前
官宣:环卫科技网是干啥的?
2024-07-17
全国最大!广东首个垃圾填埋场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
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