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街道位于老城区,北临大明湖,东起珍珠泉,西接趵突泉,南依泉城广场,辖区面积1.85平方公里,辖区内呈现老街巷、居民院落和企业商户多的“三多”局面。为切实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明显实效,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依据“大分流、小分类”的要求,着力打造以居民分类为基础、企业运营为保障、政府部门监管、引导全民实施的全新“闭环”,以此为依托积极构建起一整套能复制、可推广的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并于2021年成功创建济南市生活垃圾“十百千”模范街道。
一、于细处下功夫,把宣教挺在前面
一是党建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街道机关率先垂范,党员干部带头先行,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成为先行者、带动者、示范者,凝聚民众推动垃圾分类深入人心。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将垃圾分类融入日常主动践行,结合“行走中的党课”“十里清泉行”实践活动,力促教育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减量实效。积极营造“以参与垃圾分类为荣”的浓厚氛围,在“街坊人家”“小院茶摊”“泉声论坛”等党建议事平台开展专题宣教活动,切实增强居民群众落实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携手共筑美丽家园。
二是充分发挥城管网格的作用。街道在4个社区城管网格工作站和芙蓉街城管网格工作室全面推行垃圾分类督导工作,在社区增派督导员,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担任,经培训上岗后,进机关、进学校、进院落,发放垃圾处置宣传手册,做到宣传入户全覆盖,充分利用环卫保洁员工作在一线现状,创新环卫工人“错时督桶”工作法,让环卫工人普扫后错时督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
三是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在16条主要街巷设置宣传栏,形成“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宣传氛围;定期举办垃圾分类知识讲座,邀请专家、社工为企业和居民普及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的知识;在各个院落设置厨余垃圾投放指导牌和生活垃圾分类倡议书,既方便了居民,又起到了极大的宣传效果。四是打造垃圾分类特色宣教品牌。依托张现水劳模城管工作室,创新打造济南市独有的垃圾分类宣教品牌——“水哥教你来分类”,以先模人物为带头,铸造一支百姓身边的宣传队;在老街巷内打造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开发创意了一系列互动小游戏,比如“垃圾分类大比拼”,通过对垃圾磁力贴进行分类操作,体验垃圾如何分类,寓教于乐,提升宣教效果。
二、于实处见真章,“2+2”让分类更简明。
一是撤桶进院,这是泉城路街道垃圾分类的一大亮点。泉城路环卫所在2017年全市率先叫响,垃圾桶从街上进院落,由环卫工人定时定点上门收集,在全市率先完成垃圾不落地。二是因地制宜,把两种垃圾的分类放到居民家门口。根据辖区院落众多、流动人口多的实际,泉城路街道采取精准投放的方式进行宣教和引导。在前期撤桶进院、定时定点收集的基础上,每个院落增设一个垃圾桶,变成“2”个垃圾桶,分别用于投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在垃圾桶上方的墙面上,办事处还设置了提示牌,内容主要包括分类小常识、垃圾收集人、去向等,既方便了居民,又提高了分类效率。三是勇于创新,引入社会化力量提升居民的积极性。“2”类垃圾分别投放,与专业智能平台合作,设置分类处置垃圾分类亭,居民可将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其中,可回收垃圾又细化为纸、塑料、金属、衣物等。居民选择投放可回收垃圾后,机器可自动秤重,并把相应积分存储到实名积分卡上,居民则可利用积分兑换生活物品(洗洁精、抽纸、肥皂等),或者兑换一定数额的奖金。在前期推广过程中,这种给予居民奖励刺激的做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让居民从“会分”到“能分”再到“愿意分”,进而培养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习惯。
三、全过程闭环,“三管齐下”助力垃圾分类良性循环。
一是发挥政府部门引导监管作用。泉城路街道下辖四个社区,垃圾分类达到全覆盖,同时举全办之力为宣教工作、分类工作打好基础、做好保障。成立了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小组,吸纳专家、社工和志愿者进入宣教讲师团,为宣教材料印制和入户宣传做足了准备。建设垃圾分类智能管理云平台,进行大数据汇总及整体展现,为街道提供决策辅助数据。街道牵头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分类工作纳入各级监督考核内容,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总结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定期通报垃圾分类工作情况。二是引入社会力量协同配合。与共驻共建单位省直机关事务局在厨余垃圾处理上形成共识,双方就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引进、就地处理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开展实施。引入名流餐厨垃圾处理设备,日处理厨余垃圾1吨,满足省政府机关食堂、时尚创意中心、辖区居委会厨余垃圾的处理需求,设立易腐垃圾终端处理装置,实现了泉城路街道厨余垃圾不用外运就地无害化处理,在市区率先形成厨余垃圾闭环处置试点。该设备运用自动分拣、降盐降脂、固液分离、油水分离、冷凝祛臭、杀菌干燥等工艺对餐厨废弃物进行处理,投入餐厨垃圾,产出饲料肥料原料、生物柴油原料等,实现了餐厨垃圾的就地变废为宝,处理过程无异味产生。三是处理过程全部公开形成良性循环。垃圾分类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泉城路街道把分类的前端、中端和末端全部公开透明。前端宣传时明确告知居民垃圾去向,中端运输过程全程透明,末端处理时居民可实时监测,就此避免了居民产生“我分你不分”的念头,进而帮助居民真正形成“垃圾分类是生活新时尚”的观念,实现垃圾分类的良性循环。
四、因地制宜,给“大件儿”垃圾找个“家”
无人愿收、无处可扔床垫、沙发等大件垃圾的处理成了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困扰而随意堆放在楼道、院内、路边影响环境也存在火灾隐患推行垃圾分类这些“大件儿”也要有个“家”。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泉城路街道在辖区内建立暂存点集中收纳这些大件垃圾让大件垃圾有地儿扔也让辖区环境面貌得到改善在泉城路街道的统筹下鞭指巷社区已经因地制宜建立了大件垃圾暂存点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正在悄然改变大家的分类习惯其实旧家具、旧家电不等于废家具、废家电,不少大件垃圾其实是因居民不想要了而被淘汰,有的稍经清洗维修后都能重新焕发生机。因此,泉城路街道积极引导居民逐步转变观念,养成主动分类的生活习惯,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此次增设大件垃圾暂存点,既能促进节能环保,又能倡导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气,得到辖区居民一致好评。

2023年全国环境卫生行业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初审结果公示
2023-09-15
从个人服务到企业级,环卫科技网培训再升级!
2023-09-15
垃圾焚烧头部企业、上市公司,公开选聘总经理
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