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区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区,跨越明城墙,形成城内城外两部分,因闻名中外的金石宝库——宋代“碑林”而得名,面积23.37平方公里,下辖8个街道98个社区,常住人口75.68万人,是西北地区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单位面积产值最高的城区,是全省、全市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最密集的城区,全省唯一“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榜”,稳居陕西省“五强区”。
作为首批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碑林区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把推进省级示范区建设与城市精细化管理、文明城市创建及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相结合,因地制宜、筑牢基础、精准施策,采取“五强化五注重五保障”措施,有序有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注重党建引领,保障生活垃圾分类有效开展
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区级、街道(部门)、社区层面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推进会20余次;制定印发《碑林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碑林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评办法》《碑林区不分类不收运机制》等规范性文件;建立“日检查、周通报、月考核”及社区红黑榜等工作制度,先后下发通报60期、督办单27份,提醒单26份,评选红榜社区41个。
全区将垃圾分类纳入到党建工作,先后开展了“党建引领新时尚,垃圾分类我先行”“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四个双”主题实践活动。自垃圾分类开展以来,全区党员干部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活动300余次,较好发挥了各级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共建力,机关带基层,党员带群众,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明显。
二、强化设施建设,注重体系完善,保障生活垃圾分类全程落实
全区围绕生活垃圾分类全流程体系,共提升分类投放设施700余处,配置分类运输车辆117台。开展餐厨废弃油脂收运摸排,建立餐厨废弃油脂收运单位、收运车辆备案登记制度,强化废弃油脂收运监管。建成大件垃圾拆分中心1座、可回收物分拣中心1座、有害垃圾暂存点1处、小型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1处,先后改造垃圾压缩站8个,为垃圾分类提供配套支持。推行大件垃圾及有害垃圾定期上门收运,将有害垃圾运送至礼泉危废处理厂进行处理。
三、强化宣传引导,注重从小抓起,保障生活垃圾分类全民参与
为全区中小学生配发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积极动员各方参与,联合区总工会、教育局、住建局、文旅局、团区委等部门和各街办,采取巡回宣讲、入户指导、社区课堂等方式,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餐饮”的六进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微信、微博、公众号、户外广告等渠道,使垃圾分类成为辖区居民耳濡目染、耳熟能详的“新时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市民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截至目前,全区建成垃圾分类文化墙17处、街头景观小品7处,自开展示范区建设以来,全区已进行垃圾分类各类宣传活动2000余次,组织业务培训800余次,居民知晓率已达到98%。
四、强化政策支持,注重法规建设,保障生活垃圾分类依法实施
按照《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深入开展专项执法督查活动。重点对生活垃圾分类容器设置、分类投放、分类收运等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各相关单位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行以来,共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执法检查9000余次,办理生活垃圾分类案件累计854件,对垃圾分类工作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五、强化亮点建设,注重理念革新,保障生活垃圾分类创新发展
坚持示范引领,先后创建区级垃圾分类达标单位1592个,市级示范单位(小区)37个,市级示范片区2个。不断探索“社区+学校”联动、积分兑换物品、签订“垃圾分类三包责任书”、打造垃圾分类示范街道等工作方式,深化分类创建成效。
注重理念革新,按照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模式,与西安交通大学达成协议,在垃圾渗滤液治理、厨余垃圾就地化处理等项目中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不断提升分类管理水平。积极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特色亮点,心晴雅苑厨余垃圾堆肥的示范效应,成为小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典范;西安SKP设立垃圾分类宣教长廊,建设300平方米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中心,安装就地化处理设备,成为碑林商业综合体生活垃圾分类新标杆。
下一步,碑林区将立足于示范引领、全程监管、全面推进等方面,不断探索垃圾分类工作新模式。一是在精品示范小区、厨余就地化处理工作中出特色、出亮点,打造厨余垃圾公交化收运模式,实现厨余垃圾的精细化管理;二是提升分类投放准确率,严格落实“不分类、不收运”倒逼机制,加大对混合收运行为执法检查力度,坚决杜绝“先分后混”“混装混运”等现象发生;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不断丰富宣传形式、宣传载体和宣传内容,提高市民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度,通过打造垃圾分类“碑林模式”,示范带动全省垃圾分类工作高质量发展。
“AI+环卫”典型案例公布!你入选了吗?
5天前
官宣:环卫科技网是干啥的?
2024-07-17
全国最大!广东首个垃圾填埋场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
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