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事业事关城市的“面容”和形象,也与平常百姓“吃喝拉撒”等后半篇文章息息相关,是最融入百姓生活的巨大民生事业。孝义市作为全省转型综改的急先锋,以乘势而为、敢闯敢干的魄力率先掀起一场以环卫一体化市场改革为突破口的事业单位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逼”出来的自我革命。
一、孝义环卫现状决定了环卫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孝义市属吕梁市下辖县级市,全国百强县市,人口近50万,其中城区常住人口近28万人,占56%,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高水平的城市化发展必然要求环卫服务快速跟进。于是,市委、市政府综合各方面因素,下决心推开环卫一体化市场改革。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一)孝义环卫的客观需求决定了必须走市场化改革发展之路。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孝义环卫保洁任务越来越繁重。截止2017年12月,全市环卫作业区域遍及城区及17个乡镇(街道)、379个行政村,面积达748.63万平方米,其中,城区487.63万㎡,乡村261万㎡。比2004年环卫事业管理局成立之初扩大了十几倍。具体任务为负责作业区域内所有道路的清扫保洁、垃圾收运、53座公厕管理和应急保障。市级设有垃圾转运站一座,大型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场一个。年收运垃圾量达20余万吨,增长了十倍还多。如此繁重的任务压在仅有20余人的环卫管理局和10余人的城乡卫生管理中心两个职能单位肩上,确实让他们感到“重如泰山”的滋味和压力。
另一方面,与艰巨任务形成反差的是现有环卫车辆装备等赖以“吃饭的家货”却“难堪大任”。全市17辆清扫车、170辆清运车大都处于报废淘汰年限,陈旧老化、运力不足,跑冒滴漏严重,安全风险加大,已到了非更换不可的地步。清扫保洁多靠人工保障,但2600余名环卫人员绝大多数却年龄老化,“3860”特征明显,且工资待遇偏低,工作劲头不足、效率不高,已远远满足不了城市现代化发展对环卫保洁作业的高水平要求和高劳动强度。必须及早痛下决心,加大投入,提升环卫硬实力,激发工作新动力,让环卫事业在市场化改革中走出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二)现有环卫管理体制机制与环卫市场的不适应性加速了环卫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进程。环卫事业市场化是大势所趋。按照国务院提出的“放管服”要求,政府部门特别是事业单位必须通过从理念到体制的深刻改革,搞一场“割肉放血”的权力“瘦身革命”,将高高在上的审批权限尽力下放,让“一手抓市场、一手抓服务”成为政府部门的工作常态,进而利用市场化手段,补齐“管理弱服务差”的短板,提高政府投资效益。而现行的环卫管理部门,体制上,隶属于政府机,机构编制人事经费全部由政府包办,兼具环卫管理与保洁服务职能,“管干"一体,典型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工作运行上,按政府安排行事,工作重心上浮,“重审批轻管理弱服务”表现明显,干好干坏自己说了算。这种政府包办一切、管干不分、政企不分的传统管理体制机制,导致了政府资源多用于保工资过日子,人员包袱沉重,财政不堪重负,环卫投入不足;环卫服务由一家“独霸”市场,靠行政手段管理指挥,缺乏竞争,已无法适应市场化发展趋势。应对这些挑战,唯有打破体制“羁绊”,引进市场化竞争,才能激发活力、谋求发展。
(三)环卫市场化改革也是大幅提升环卫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在传统体制机制下,本应由市场说了算的环卫保洁服务本身被刻上了深深的行政“烙印”,导致保洁服务模式落后、水平低下:一是环卫运营资金设备全靠政府财政拨款,环卫车辆设备无法根据保洁作业需要及时得到补充和更新,机械化水平低,机扫率仅40%;垃圾清运仍沿用“农用车+垃圾箱”简易装备,无压缩功能,极易发生“滴洒漏”二次污染,作业模式落后,环保性能差,清运效率低。二是因机械设备投入不足,保洁作业大都以人工为主,打人海战术。但环卫人员“机关化”毛病“附体",出工不出力现象严重,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作业质量低、保洁效率差。通过市场化改革后,必然会将保洁作业服务从环卫管理中分离出来,引入专业化独立运营企业,推进环卫作业模式革命,大幅提高垃圾清运力、机扫保洁率和环卫品质率。
(四)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和争创国家生态旅游城市等更高层次的环境品质需求逼迫环卫市场化改革非改不可,而且必须早改快改。我市继2017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后,市委、市政府又在城市品位提升上确立了更高目标,即在持续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同时,积极争创“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城市。这一目标任务必将对环境卫生和保洁服务提出更严苛的要求。而现有的环卫体制机制无论在资金投入、车辆装备,还是作业模式、保洁效率以及环卫人员队伍的管理考核激励等各方面都无法满足这一高水平的创城行动。
鉴于上述因素,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于2017年8月正式启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改革。2017年12月21日,杭州锦江集团环卫服务有限公司成功中标孝义环卫服务项目。2018年1月1日开启了环卫服务新模式。孝义市环卫市场化改革首战告捷,成功“落锤”。
二、孝义环卫市场化改革彻底、精准、深层次、全方位,绝非“就窝打兔”
孝义市环卫一体化市场改革是一次全新的彻底的自我革命,其改革的任务和内容涵盖了四大领域:
(一)让管理体制分身瘦身。改革的第一炮就对准了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即转变环卫管理职能,将环卫保洁服务从环卫管理局中剥离开来,环卫管理局只保留了对环卫工作和保洁服务的日常监督考核等有限的“管”的职能,更多的职能用于为企业提供帮助和服务上。“干”的事完全交给有资质的专业化运营企业去承担环卫保洁服务。这无疑将环卫管理局的大量精力释放出来,投身于对保洁品质监管和为企业提供方便周到服务等一线和基层工作,真正达到了管干分离、政企政事分开。
(二)让运行机制灵活高效。环卫管理体制的转变,相应地也促进了运行机制的转化。环卫管理局不再负责保洁作业服务,而是一门心思补管理漏洞,抓环卫品质提升。运营企业按市场化提供环卫服务,独立法人,公司制运作,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干好干坏直接关系到资金的投入产出(利润)、市场占有和公司生存。政府不再“一杆子”式地管投资、管人员、管吃饭,包办一切,而是根据环卫部门对运营企业的绩效考核,分期拨付运营费用,甩掉了沉重的“吃饭”包袱,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巨大的投资效益。
(三)让干部队伍合理分流。根据环卫管理局职能,重新进行了三定(定编、定岗、定人),原先50余名机关干部职工,按机构编制重新进行了竞聘上岗,留用20余名,其余人员全部分流,由新运营企业择优聘用。环卫作业工人一并整体过渡给新运营企业,暂定过渡期一年。一年后,将按市场化规则和公司用人标准重新招聘录用。这些干部队伍由于擅于组织管理,熟悉业务流程和模式,很快在新岗位上有了用武之地,成为新运营企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四)让环卫保洁照单作业。提升环卫作业服务是环卫市场化改革必须突出的核心内容。改革过程中,特别对环卫保洁服务制订了专业技术指标和作业清单,使改革的内容更加具体化、数字化。比如,在目标指数上规定,对城区、园区及县级公路机扫率要达到80%,2米以上机动、非机动车道机扫率要达到100%,垃圾桶(箱)完好率不低于98%等;在装备投入上规定,环卫车辆装备最低配置要求清扫保洁车辆分类达到33辆,三轮清运保洁车15000辆,大型垃圾收集清运车分类达到62辆,垃圾桶配备22500支。同时,对清扫保洁作业标准、垃圾收集作业标准、垃圾清运作业标准、果皮箱日常管理标准、公厕保洁标准、清雪除冰作业规程、乡村环卫作业质量标准等一一做出明确的硬指标和硬约束。在处罚机制和退出机制上,明确规定季度每评不达85分的扣除相应比例的作业服务经费,出现环卫作业质量差、整改不达标、考核不合格以及造成我市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国字号称号被取消等严重情况的,有权将运营企业列入黑名单,清退出孝义环卫市场。这些都让管理者和运营者始终围绕同一目标各发其力、各尽其责,“照单”操作,环卫保洁作业真正走上了一条剥离运营、市场调控、行业监管和企业自主经营管理的市场化改革发展之路。
三、孝义环卫市场化改革方法得当,措施得力
孝义环卫一体化市场改革从酝酿讨论到运营实施、取得成效,可以说是一次从顶层设计、科学决策到过渡运营、落实实践的有意尝试。具体实践中采取了四项举措:
(一)强化领导,把握改革方向。改革初始,就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政府市长任组长的环卫一体化市场改革工作领导组,对环卫市场化改革的初衷、目标、技术方案、任务指标、人员分流、考核体系、退出机制等全程指导设计、规划路径、拍板定案,并结合进展态势,通过集体研究、现场推动、考察学习等办法一路推进,为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前瞻指导、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撑。
(二)积极稳妥,分步有序推进。改革的过程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
一是摸底调查阶段。委托中国远东国际招标公司组织环卫专家、技术骨干对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所涉的服务区域进行了勘测,对环卫设备、人员、作业状态等家底进行了调查摸底,掌握了实情,分析整理出市场化改革可行性报告和环卫汇总资料,为改革提供了详实信息和指标依据。
二是专业规划阶段。聘请上海环卫工程设计院科学编制了《孝义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2010-2021)》,为环卫改革和环卫事业近中期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南。
三是考察学习阶段。工作领导组成员与环卫专家项目组先后对环卫市场化改革的先行者和具有成功示范案例的知名环卫服务项目中国天楹承揽的江苏海安县项目、启迪桑德公司承揽的蚌埠市准上区项目、山东泰安岱岳区、北控公司河北定兴县城乡环卫市场化项目等不同类别的环卫改革项目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咨询、座谈交流,开展了针对性的对口学习,拓展了视野,理清了思路,坚定了走环卫市场化的把握和信心。
四是编制技术方案阶段。根据前期调查数据,借鉴外地经验做法,结合孝义特点需求,研究编制了集作业区域、任务、指标及标准和投资、设备、人员、质量考核评价标准等于一体的全方位的技术咨询方案,作为环卫市场改革的具体模板和范式,并经专家项目组反复评估、核算、修订,最终经领导组评审后定案。
五是投标招标阶段。根据技术咨询方案,正式对外发布招标公告,依法进行了公开招投标,最终杭州锦江集团环卫服务有限公司成功中标。
六是移交运营阶段。2018年1月,经市环卫局、财政局等部门对环卫资产联合评估审核后,移交给新的运营企业。2018年4月1日开始了过渡运营,正式接管了孝义的环卫服务项目。孝义环卫保洁作业跨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三)克服阻力,帮助平稳过渡。新生事物出现后,旧的矛盾总是会出现层层阻力,影响新生事物的发展。孝义环卫市场化改革一启动就遇上了各种矛盾和困难。领导组及市环卫局“拨云见雾”层层化解,扫清了改革的各种障碍。一是扫清了思想障碍。环卫干部和环卫工人都对自身脱离政府体制、财政“身份”转向企业员工和“市场工人”背负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市环卫局狠抓思想动员,从改革趋势、环卫现状到市场化发展前景以及运营企业的实力规模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逐步打消了干部的疑虑,舒缓了心理压力。同时,按照“三定”原则,事业人员一律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富余人员与环卫人员整体移交给运营企业,双方签订《聘用合同》《劳动合同》《劳务合同》,确立了稳定的劳务用工关系,稳定了干部职工的情绪。二是扫清了政策障碍。原环卫工人因无养老保险、无获得合理的劳动经济补偿,多次集体上访。市环卫局积极展开协调化解,经与新运营企业协商,为每位老旧环卫职工按每人每月10元标准补发了劳动经济补偿。并普遍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意外伤害保险制度,解除了环卫工人的后顾之忧。同时,按市场用工标准每人每月上调200-400元不等的工资标准,每年每人还有600元的福利,环卫人员的报酬待遇得到了政策保障。三是扫清了人才短缺障碍。新运营企业接管后,立即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职工培训、安全保障、保洁作业的组织指挥、队伍管理、品质保证等方方面面的运营工作,顿时感到能用的人才相当匮乏。市环卫局及时组建了“环卫运行指挥部”,调遣各管理和从业经验丰富的干部职工以“一杆子插到底”的方式,进驻企业,协助建立制度,组建劳动组织架构,确立分工,并加强了老旧环卫职工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同时,推荐业务骨干担当重任,协调指挥一线作业工人,形成层层负责、一级抓一级的运营体制。对特殊岗位需求人才,按市场化规则从社会和有关部门中择优聘用,帮助企业解决了起步运营阶段的用人难题。发挥了环卫职能部门服务企业、方便企业的职责,做到了“扶上马、送一程”。
(四)严格考评,强化监督落实。改革设定的目标、任务和作业标准全部转化为企业的不觉动力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才是衡量政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市环卫部门联合城市环卫综合执法、交警、公用事业、市财政等各有关部门,依据招投标的技术方案和合同约定义务,分别对环境卫生整洁度、门前“六包”秩序、保洁品质、车辆安全、投资及资产管理、保洁机制等运营情况进行监督考察。其中,对涉及的保洁作业、垃圾清运等环卫服务事项,环卫局每天派人逐项检查,跟踪监督,督促整改。并依据考核办法每月汇总上报,市财政据此逐月拨付运营费用,将落实改革项目和指标完成情况与运营费用相挂钩。在全市6月-9月开展三个月的环境秩序整洁活动中,因运营企业在管理盲区、卫生死角存在保洁不到位的问题,被市政府处罚200万元,有力地督促了运营企业履行合同义务、严格履职、服务居民的责任意识,使孝义环卫事业和城市面貌取得了质的飞跃和提升。
四、环卫市场化改革在孝义大地上生根开花,喜结硕果
孝义环卫一体化市场改革后,经过大半年的运营实践,改革成效已初步显现。孝义居民正以宽容和正面鼓励的情感接受这一改革的成果。
(一)理顺了体制机制。涉及环卫事业的政事、政企实现了完全分开。市环卫局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对环境卫生提质增效的管理和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上。运营企业以环卫保洁服务为经营产业,采取公司制管理、专业化处理、市场化运作模式运营作业,自负盈亏。政府不在包办一切,特别是不再包办多年来一直无法甩掉的人员“负担”和财政“包袱”。达到了该政府管理的管好管住,该市场决定的一切按市场规律办事、并由市场说了算的改革目标,真正做到了权力瘦身,管干分离,“重管强服”。
(二)确立了投资运营主体。运营企业全面接管孝义的环卫作业服务后,成为环卫事业新的独立投资人和服务主体。他们在本地注册成立了“孝义一净城环卫服务公司”,派组新团队全面负责孝义项目运营,并适时提出了打造“不一样的环卫,更干净的孝义”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先后投资4700余万元,购置回后挂桶压缩车、洗扫车、高压清洗车、钩臂车、吸尘保洁车、多功能抑尘车、道路养护车、干扫车等各类新型环卫车辆100余辆,人力、电动保洁车300辆,垃圾桶1万余支。这些新装备的投入使用不仅淘汰更换了老旧车辆设备,增强了环卫作业硬实力,降低了人工保洁强度和安全风险,而且还成为我市环境污染攻坚和深化创城创卫、文明创建工作中的保障“神器”,极大地助推了孝义环卫市场化改革迈向深入。
(三)推行了精准化差异化保洁作业新模式。运营企业不断创新作业模式,在保洁品质和服务成效的提升上下足了“绣花功夫”,推行了“六大作业新模式”:
一是推行了组合式机扫新模式。在主干街道和重点路段,由吸尘车打头阵,其他作业车紧随其后,开展了“吸尘车→高压冲洗车→湿扫车→抑尘车”组合式一条龙机械清扫保洁新模式。机扫率从原来的40%提高到85%以上。
二是推行了动态式人工保洁新模式。为补齐机械化作业易形成的卫生盲区和垃圾死角等短板问题,人工保洁小组均配备了人力和电动三轮车,同时还配备了压缩垃圾清运车机动性跟班拉运垃圾,使垃圾从清扫到收运全程无缝衔接,真正实现了人机一体化、作业流水化、保洁机械化。为解决垃圾漂浮不定、影响保洁美观的问题,每条主街道还专门配备了1-2名巡查保洁员,骑三轮车来回巡捡,开展游走式动态保洁,确保了垃圾随落随除,常走常净,真正达到“六净”、“五无”作业标准。
三是推行了差异化清洗保洁新模式。每天出动高压清洗车和小型冲洗车,突出对主街路面和辅道、人行道、下水口、路沿石、护栏、隔离栏等地面设施进行定时清洗和集中冲洗,开展差异化水洗保洁,真正做到了水过地净亮本色。被人们形容为“雾炮车”的多功能抑尘车则是又一空气保洁“神器”,它每天定时向空中高压喷施水雾,可有效吸收空气中的灰尘雾粒,起到降尘增湿除污的效果。
四是推行了密闭化垃圾收运新模式。充分发挥后挂桶压缩车等新型环卫车辆的功能优势,实行定时定点全密闭化垃圾收集压缩清运,确保垃圾日产日清、车走地净,避免了车辆运输中容易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同时出动小型压缩车,开展沿街商铺和零散垃圾的收运,商户、住户们每到收集时段,就能听音出门,送“货”入车,为市民提供了灵活便捷的收运服务。
五是推行了精准化责任保洁新模式。人工保洁小组按人均3500平米划分任务,每天从凌晨四点开工,一日两扫、全天保洁。机械清扫从早晨六点到晚上八点在断岗和错峰时段开展作业,按道路等级进行干湿扫、洒水降尘、喷雾降尘、高压冲洗等多频次作业,达到一日多扫、16小时保洁机制。垃圾收集清运每天从早上6点开始,沿线定点收运、转运填埋,实现了垃圾收运全程无脱节,不落地。在乡村,村村设立垃圾存放点,按“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处理”模式,集中清运处理,有效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善。
六是推行了城乡一体化环卫作业新模式。环卫一体化市场改革,推动了环卫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快了乡村环境卫生的品质提升。运营企业在城区和乡村环卫资源配置和保洁作业上基本实现了同等布局、同等管理、同等实施,做到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作业流程、统一装备配备、统一人员调配、统一着装标识、统一品质监督“六统一",真正取得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实质性成效。
(五)建立了智慧型长效管理机制。投资400余万元,安装了智慧环卫信息管理系统,并纳入全市智慧城市网联网运行。如此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模式,实现人、车、设备、垃圾转运等的物物联网,实行全程定位、跟踪作业、动态管理。运营企业和环卫管理部门靠自动收集反馈的信息,随时随机处理问题,实现环卫管理智能化、智慧化、长效化目标。
通过改革实践,我们感受最大的就是环卫市场化改革一定要顺应历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潮流;勇于放权瘦身、敢于自我革命;坚持市场开放,扩大招商引资;善于运用市场化手段,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等。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稳步推行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加工转化,推进垃圾收集分类转化一体化、产业化和环卫运营服务智慧化标准化精品化,为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新孝义做出更大贡献!
“AI+环卫”典型案例公布!你入选了吗?
2025-04-28
官宣:环卫科技网是干啥的?
2024-07-17
吸引了9家企业竞标的千万级公厕养护项目,突遭终止!
20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