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雅各布斯曾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讨论社区环境与社会问题的联系。
她认为美国社区犯罪率的降低原因并非是警察数量增加,而是街道商店、居民等一系列组成密切联系的社区环境抑制的犯罪率,居民会对社区的情感会让他们产生一定的责任感,相互之间阻止犯罪出现。
社区作为公共空间,在国内多以村、祠堂等宗族关系的形式出现,在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建设大潮中人口大量迁徙,人们走入了更为密集的住宅区,但这些住宅区往往又缺少像公园这样的公共活动空间,人和人的联系在进一步减弱。
这时情感上的交流空间减少,情绪向外输出不行,新的情感交流空间建立需要一定时间建设的情况下,情绪往往就只有内化了,也因此人们再次走入情感上的个人空间——厕所,梳理自己的各种情绪。
《互联网人如厕报告》中也提到了,发呆、哭等是互联网人在厕所中常会做的事。
厕所在这种过程中起到了维护个人尊严的作用,社会环境对个体的要求是得体的、不出错的,如果在公共空间展现出负面情绪、大吵大闹这种,往往大家会认为这是十分丢脸的,是对个人尊严的一种伤害。
当然,科技作为现代生活的变革者,也在厕所成为个人生活避难所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期间有大量外来观光游客进入,酒店的住房需求激增,为了满足游客需求东京新大谷酒店需要加快工期装修,但由于当时的传统技术限制,几乎是不可能刚在奥运会前完工。
这时日本卫浴品牌TOTO推出了一个划时代的发明——整体卫浴(Unit Bath),将厕所内的卫浴设施提前组装好,采用一体化设计,加快组装速度,最终赶上了奥运会。
整体卫浴的基础部件马桶、洗脸台、喷头卫浴、镜子也因此普及,酒店、公寓、家居等大多按照这套模式安装,厕所的功能性也因此拓展,女性去厕所常常也是为了补妆,在这期间调整情绪也很常见。
作为一个建筑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于家庭而言它是一家人的公共空间,于社会公厕而言它是所有人的公共空间,但它于个人而言却是一个私人空间,无论是生理排泄、还是补妆、情绪整理、躲避工作压力等等,彰显的都是建筑的个人价值。
厕所,才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生活避难所,空间和情感意义上都是。
二、厕所的意义越来越复杂了
对于个人来说,厕所是一个生活避难场,而对于企业、公共机构来说它的意义则会更偏向促进消费、调控企业文化,甚至连外形都呈现出了更独特的风貌。
最为典型的商业机构——购物广场,建设的公共厕所相比个人居室、酒店都会“豪华”一些,曾经登上热搜的广州太古汇购物广场“环保厕所”就是其中之一。
太古汇购物中心的厕所采用了大量拱形的石窟设计,并在白色墙壁上辅以绿色植物点缀,在厕所中间的圆柱上还有大量绿植,呈现出一道又一道的拱门森林景象。
通过厕所旁特制的单面透光玻璃,还能看到厕所中间庭院的大量绿植,而厕所外却看不到厕所内的情况,既保护隐私也有利于提升如厕时的心情。
据承接该项目的团队壹舍设计接受采访时介绍,这样设计是为了提供一个干净舒适且带有自然气息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