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但对于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行业来说,更是十四五的“布局之年”。
笔者汇总了2020年度垃圾分类大事件,从中预见十四五期间垃圾分类与处理的市场发展趋势,这些趋势将影响行业乃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1年,如果你还做垃圾分类,就仔细看看这篇文章!
一、政策布局:政策完善,加速发展
2020是垃圾分类与处理的政策完善之年。
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颁布,明确提出了“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
8月,发改委、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发布《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
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
12月,包括住建部在内的12个部委及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
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也陆续修订颁布。
这些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出台,为垃圾分类和处理行业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与政策保障。
二、市场下沉:重点城市收官,市场下沉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与处理系统的收尾之年。《固废法》将“城市生活垃圾”修订为“城乡生活垃圾”,这些都预示着垃圾分类与处理市场向更多城镇的辐射。
2020年12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十四五指明了方向与奋斗目标:
力争再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配套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地级及以上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居民普遍形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三、因地制宜:推动就地就近处理
无论是《固废法》还是其他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四个字多次提及。
垃圾分类后,处理技术路线多样,无论是集中焚烧、厌氧产沼、好氧发酵还是黑水虻养殖,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没有哪种技术“一招吃遍天下”,因地制宜,成为不二的选择。
就地就近处理将成为重要发展趋势。
在生活垃圾收运处成本构成中,收运成本占6、7成甚至更多,而在众多的分散式应用场景中,如偏远农村、海岛、舰艇、高速服务区、景区等孤岛式垃圾产生点,就地就近处理是最佳选择。
注:根据何品晶课题组调研,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成本占到总成本的24%。因地制宜,就地就近处理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