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运行现状
(一)农村环卫工作开展情况
2014年6月,市、镇两级财政列支3400万元,按照每3万人1座压缩垃圾站、每6万人1辆垃圾清运车、每1000人1个吊臂垃圾箱、每20—25个垃圾箱1部转运车的配备标准,完成了13辆大型垃圾清运车、1394个吊臂垃圾箱、54部垃圾转运车的购置任务,建成并安装了29座垃圾站及压缩设备。2014年11月,全面推行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合同金额3838万元。
目前,农村环卫工作监管模式,实行“市考核镇、镇考核公司、公司内部考核”的三级考核体系。市农环办对各镇环境卫生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每月日常考核抽查各镇村比例不低于30%,月度集中考核对各镇的镇驻地、路域水域和三个抽签村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将市场化运转经费拨付给各镇。
(二)城区环卫工作开展情况
市容环境维护中心负责城区老四环以内、孟子湖新区、新四环、孟子大道约1359万平方米的道路保洁和洒水降尘工作,管理城区内71座垃圾中转站、83座公厕的日常保洁工作,现有各类身份干部职工1602人,洒水车、湿扫车、垃圾清运车、抽污车、雾炮车、护栏清洗车等各式作业车辆94部。
目前,城区环卫工作采用内部竞标承包的方式,将道路保洁范围划分了9个清扫保洁项目部,实行洒水降尘、高压冲洗、洗扫作业、人机配合等多种联合作业模式,深入开展“三清两普扫”活动,确保绿化带、树坑内、下水道口等薄弱环节无垃圾、无污渍、无死角,每天轮流组织对人行道、慢车道开展“洗城”活动,降低路面积尘负荷。
(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
2017年6月,我市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工作开展以来,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在13个镇新建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站30座,垃圾分类设施实现镇域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市政府每年投入运行费用2800万元,实现了日处理可堆肥垃圾15吨以上,年消减农村生活垃圾量5000吨以上,年转化成有机肥1000吨以上,每年可节省垃圾焚烧处理费1100余万元。目前,“两次四分”源头分类、“一站四点”处理、智慧云平台监管、市场化运作的垃圾分类“邹城样板”已经初步成型。
2017年6月,我市被住建部列为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示范县。2017年11月,我市该项工作在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争优创新系列表彰”活动中荣获银奖。2018年11月,在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主办的“2018年度公厕和垃圾分类示范案例”征集活动中,荣获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案例。2019年1月,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县。
(四)城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通过前期调研,选择了一个环境较好、居民素质较高、规模适中的小区作为试点,与具有城市垃圾分类运行经验的公司签订服务协议,安装两台智能分类设备,深入开展入户宣教、线上公众号宣传、户外宣传等多种宣传活动,设立垃圾分类宣传管理室。目前,该小区智能垃圾分类注册户数313户,实际投放户数已达到136户,投放率超过40%,投放准确率达到94.8%,已收集可回收垃圾量约为2.5吨。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一)面临的形势
一是根据中央、省、济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今年是三年攻坚的收官之年,实现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数字化管理、法制化保障的工作机制,广大农村呈现“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全新面貌的工作目标,我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大量的工作需要完善。
二是根据山东省《关于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已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县市区,实行试点推进评估报告制度,不断完善试点内容总结推广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多次下发通知,组织抽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推进情况。近期,省住建厅也将组织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暗访验收。
三是根据《山东省城市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2020年,设区城市实现公共机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1个县(市、区)基本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县(市、区)。济宁市已将邹城市提报为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示范县,并在即将召开的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推进会上,进行公布。
(二)农村环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一是村民环境卫生意识不强。部分村居和村民环境卫生工作参与和配合积极性不高,长期形成的陈旧环境卫生意识一时难以改变,大部分村民环卫意识较为薄弱,乱磕乱倒垃圾的陋习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改正,“三大堆”现象特别是柴草堆、建筑垃圾堆、废弃家具等杂物堆普遍存在,影响了农村环境治理的整体效果。
二是环卫保洁员缺乏权益保障。镇村环境卫生工作实行市场化运作后,大部分保洁员由保洁公司在本村或就近招用,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工资偏低,农村保洁员月平均工资为700元左右,市场化运作4年来一直没有增加;年龄偏大,大多数保洁员由60岁以上的老弱病残组成,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购买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既无法胜任苦脏累的环卫工作,也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制约着农村环境卫生水平的提高。
三是各镇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市仅有张庄、田黄、中心、北宿、太平等5个镇专门成立了农环所负责农村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而其他8个镇均由村镇办负责,由于村镇办工作繁多,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辖区内环境卫生监管工作上,造成了督导不到位,问题整改不及时的情况。
四是环卫一体化运行经费紧张。自2014年市场化运行以来,农村环境卫生人均保洁费用约为50元/年,低于济宁市其他大多数县市区(高新区125元/年,任城区70元/年,曲阜市57元/年,不含国道保洁微山县65元/年、金乡县60元/年),资金短缺制约着我市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水平的提升。各镇街购置的77部湿式保洁车辆若确保正常运行,每部车约20万元/年,16个镇街共计投入约1540万元/年。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处理站已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每座站年运行费用约30万元,13个镇共需运行费用900余万元/年。而市政府没有针对该2个项目列支专项运行经费,镇级财政压力较大,有的镇迫于资金压力,新购置的环卫车辆闲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