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处理这些进口垃圾的同时,废料产生率(即回收塑料中不可回收物的污染率)达20%—25%,有些高达40%,并留在了中国,中国为此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西方发达国家却节省了大量废弃垃圾处理的政府财政投入。不仅如此,垃圾的回收和出口也为他们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据统计,2016年,中国共进口了价值近180亿美元的固体废物,其中包括大量塑料垃圾,美国废弃物出口给美国创造超过15.5万个工作岗位。中国为处理他们国家产生的垃圾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我国海洋塑料垃圾排放量被大大高估,已获国际上公认
2015年美国学者Jambeck等人在科学杂志发表研究论文,依据其模型和假设,把中国列为2011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塑料垃圾排放国,在全球影响广泛。文章估测2010年全球有480万-127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文章是基于海岸线50km范围内的人口计算的各国排放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量,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是海洋塑料垃圾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把中国排放的海洋塑料垃圾量列全球第一(印尼第二,美国第20位),产生了超过500万吨的未合理管制塑料垃圾,进而造成132万吨—353万吨的海洋塑料垃圾。
根据我们对历史数据的利用物质流模型和实地调查数据研究分析发现,中国2011年未合理管控塑料垃圾年产量大约在56万吨,大大低于这一估算结果。笔者2017年11月22日在泰国召开的东盟国家消减东盟区域海洋垃圾大会上见到Jenna Jambeck女士,对她的结果也提出了质疑。实际上据笔者了解,世界上许多国家海洋塑料研究方面的专家对此有质疑。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召集的中美两国学者关于海洋塑料垃圾入海问题的研讨会,也进一步指出这并不符合事实。世界各国学者对全球塑料垃圾入海量有各种不同估算结果,而且基于不同模型的假设和条件都不一样,因此估算出的世界各国塑料垃圾排海量也出入很大。因为没有实测数据校正,对全球的塑料垃圾入海量也非常粗略,大约400万吨—2000万吨之间,而对中国的塑料垃圾入海量估算更是差异大得惊人,在50万吨—350万吨之间,包括2015年Jambeck等人估算的132万吨-353万吨等。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9月18日由美国12家权威塑料垃圾研究机构参与,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英国和印度尼西亚20位科学家在美国《科学》杂志联合刊文(其中也包括2015年Jambeck等人文章的部分作者)。基于各国人口、人均塑料使用量,废物处理和管理水平等数据,重新计算了全球173个国家向水环境中排放塑料垃圾的总量,并进一步使用模型预估了到2030年不同模式下各国向环境中排放塑料垃圾的总量。美国科学家Stephanie B.Borrelle博士领导这项研究。研究表明,尽管中国人口世界第一,但人均塑料垃圾产生量不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1/6。2016年中国向海洋、湖泊和河流水环境的塑料垃圾排放总量仅排在世界第四位,第一位俄罗斯、第二位印度、第三位印度尼西亚。同时,根据研究模型预测,在全球排放塑料垃圾目标限制在800万吨的阈值模式下,到2030年,中国塑料垃圾排放将进一步减少,排在世界第24位。根据这个结果,如果扣除我国滞留在湖泊和河流水环境的塑料垃圾,向海洋排放的塑料垃圾更少。研究也进一步表明上述著名国际学者已经公开承认他们过去的研究大大高估了中国海洋塑料垃圾排放量。
重新估算的全球各国向水环境中排放塑料垃圾的研究结果,认为2016年中国向水环境(江、河、湖、海)排放的塑料垃圾总量为140.5万吨-174.2万吨,但即使如此,仍然大大被高估。研究中的主要估算方法与Jambeck et al.(2015)中所用思路一致,如下:
在以上数据中,人口数量较为明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人均垃圾产量、垃圾中塑料垃圾比例、不当处理垃圾比例主要获取自世界银行报告。向环境中的排放比例则是依据各国单位陆地距离水环境的距离估算所得。各参数中,以中美两国为例,我国与美国在全球中的水平如下:首先,人口数据较为明确,中国人口居全球第一。其次,人均塑料垃圾产生量我国人均居于世界较低水平(0.43公斤/天),显著低于美国(2.23公斤/天)。第三,塑料垃圾比例我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为10%,低于美国的13%。第四,垃圾进入环境中的比例,我国处于世界偏中下水平,低于美国。最后,不当垃圾处理比例,这一研究引用世界银行的报告,我国为23%加2%,该比例被修正后,显著低于Jambeck et al.(2015)文中的74%加2%。
依据我们的研究,此数据对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高估。根据我国住建部发布的《2017年全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我国城市和县级市县垃圾未处置率分别为1.00和3.89,基本上接近欧美国家水平。建制镇和乡分别为12.81和27.01,但覆盖人口相对较少。另外,我国的自由拾荒者未被考虑在内,所以建制镇和乡也应该低于统计年鉴中的比率。因此,我国城乡平均垃圾未处置率应该大大低于26%的水平。根据全国城乡人口比率,估算合理的全国城乡垃圾未处置率应该在3%—8%之间,如果我们把不当垃圾处理比率合理设定为7%左右,则2016年中国向水环境(江、河、湖、海)排放的塑料垃圾总量为37.83万吨—46.90万吨,均值为42.43万吨。扣除江、河、湖的滞留,进入海洋的不足其1/3,即不到15万吨。而且,目前中国的垃圾收集、处置水平不断提高,排海塑料垃圾已经大大消减,处于较低水平。
2020年10月30日美国科学家Kara Law等最新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论文中又提供新的数据。按美国2016年未管控固体垃圾比率2.98%、其中塑料垃圾13.1%计算,2016年美国是世界上产生塑料垃圾数量最多的国家,达到4200万吨。按美国沿海地区人口1.1794亿人计算,排入海洋环境中未合理管控塑料垃圾量可能高达145万吨,排在世界第三位。第一位是印度尼西亚,第二位是印度,第四位是泰国。中国被排在了第五位,产生107万吨未合理管控塑料垃圾,这也大大高估了我国沿海地区塑料垃圾的排放。
总而言之,由于中国的未管控塑料垃圾组成与国外有很大不同,而且自由捡拾者收集了大部分的塑料瓶等易回收塑料,因此,中国未合理管控塑料垃圾中此类塑料垃圾数量较小。同时,中国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据我国统计年鉴数据和沿海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估算中国沿海地区未合理管控塑料垃圾比例在4.3%左右。我们根据Kara Law等的模型,按中国沿海2.7094亿人口计算,未合理管控塑料垃圾比例为4.3%,未合理管控塑料垃圾量18.3万吨。如果按照我国未合理处置垃圾比例7%为依据估算,中国沿海未合理管控塑料垃圾量为29.8万吨,仅排在世界第15位。
三、我国河流塑料垃圾实际排放量远低于模型估算
关于中国陆源河流排放海洋塑料垃圾量的问题,主要由于以下三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而引起世界关注,并被大量引用。最具影响力的是前面提到的Jenna Jambeck等2015年在Science发表的论文“Plastic waste inputs from land into the ocean”。虽然不是直接讲的河流塑料垃圾排海问题,但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河流塑料垃圾是海洋塑料垃圾的主要输入源。因此,国际上认为中国主要河流入海塑料垃圾通量一定世界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