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实操秘诀——以参与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以机制为保障
项目初期,居民的参与大多源于兴趣或环保理念的认同,而长期持续性的参与则需要以居民参与路径、常态化管理机制和专业化堆肥管理为保障。社区厨余堆肥首先要解决“分”厨余的问题,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并提供参与路径是关键。围绕用心设计的系列活动,居民们亲自参与分类和收集,见证了厨余在社区处理并最终变成肥料用于社区花园的过程,后续的社区花园种植体验进一步加强了参与的深度,促成理念和行为的持续变化。
堆肥需要空间,而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需要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在堆肥空间和社区花园的选择上,青岛你我采用参与式方法,协同社区居委会、居民、物业等利益相关方共商共议;通过堆肥及其过程的可视化呈现又增强了居民和儿童对社区及厨余堆肥的信任感,让更多的人萌生了想要参与的意愿。当黑黝黝的肥料呈现时,居民种植爱好者们又产生了种植的愿望。这个直观而完整的堆肥公众化过程比常规的宣传教育更具有冲击力和说服力。
居民将分好的厨余倒入堆肥箱,再由堆肥师处理
堆肥管理不当会产生臭味和蚊虫,从而引发社区各利益相关方的反对,所以堆肥质量管理尤为重要。为了提升社区志愿者的堆肥管理能力,青岛你我建立了“堆肥管理师”制度,为志愿者提供堆肥培训。在堆肥初期,青岛你我向志愿者传授了社区堆肥的基本原理及基础操作方法。随着实践深入,青岛你我开始加强分工协作,为志愿者在厨余收集、厨余堆肥管理(厨余的除袋、切碎、添加干物质、拌料、覆盖干料、翻肥、测温、记录等)上给予深度指导,使志愿者成为专业的“堆肥师”。此外,青岛你我还邀请国内外社区厨余堆肥的专家来社区进行指导和支持,举办高规格的堆肥研讨会并邀请当地政府关键部门参加,通过专家们的肯定和认可极大地提升志愿者的信心,同时也助力政策倡导,打开了政府的支持空间。
国内外专家来郑州路社区参访了解社区堆肥的情况
为保障社区堆肥的常态化运行,青岛你我还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建立了“实名投放——定点定时收集——反馈激励机制”的流程。垃圾分类志愿家庭与社区签订承诺书,并领取投放记录卡和分类桶,这两个行动使志愿家庭与社区之间形成一种契约。每天在公共堆肥站的定点定时收集和处理使参与的家庭被看见,加深了参与家庭与社区之间的信任。青岛你我还通过社区表彰的形式去鼓励更多的居民参与。这些操作上的细节使得保障机制在社区落地。
结语
相对于社区每日产生的厨余量而言,青岛你我推动的社区厨余堆肥的处理量占比很小,也突显出社会组织在“垃圾减量”上的局限,促使我们思考社会组织在“垃圾分类”中的定位和角色——即社会组织的角色是提升公众意识、形成创新的、具有可持续性的公众参与和社区治理价值的减量模式,最终推动各方力量协同进行减量的规模化拓展。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和谐社区。全面、持续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必须要社区多方联合,以适当的参与式机制和制度作为保障,会反过来促进社区各方的协同性,既直接回应迫在眉睫的垃圾分类/减量问题,又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强化社区居民的相互信任以及对社区的认同感,相应提升基层的治理能力,降低社会运行的成本。
居民们一起组装生态花园硬件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青岛你我通过社区厨余堆肥为社区带来了积极改变,也逐渐摸索出一套社区厨余堆肥的模式,不仅证明了厨余社区内循环的可行性,回应了全国城市垃圾减量/分类的大趋势,超前地为青岛市全面推动垃圾分类提供了实践路径和模式,同时也探索了可持续的垃圾分类模式,凸显了垃圾分类助力社区治理和城市公共管理的价值。然而,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形成需要更丰富的积累,也需要经历更长时间的验证。该模式有其局限性和不足,自组织发展中的波动、社区环境变化等问题,都使项目面临太多不确定性。目前,项目模式还在不断完善中。今后,作为项目的支持方,沃启基金会将通过长期观察和深入走访,结合青岛你我的实践持续进行模式梳理,供同行参考与借鉴。